屈巧哲 盛世唱大戏,太平文化兴。
在青藏高原的东部,河湟谷地的沃土,在年轻的青海省海东市的核心区域——文化大县乐都,这块远离三秦大地,也远离秦腔音韵的热土,一位热爱文化、献身文化的宣传文化工作者,一位炽热秦腔、钟爱戏曲的文艺事业推动者周尚俊,率先在青海河湟大地扛起复兴秦腔艺术的大旗,建剧团、建协会,拉起一帮子秦腔爱好者演唱、传承、推动秦腔,使秦腔重新唱响在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河湟大地。在统筹宣传文化事业同步发展的同时,为了推动秦腔在青海地区乃至西北与全国的传承与发展,为广大秦腔爱好者提供学唱秦腔的基本资料,也为了表述、总结、推广、宣传魅力无穷、风光无限的秦腔艺术,潜心研读,悉心学习,利用业余时间编著图文并茂、激情四射的《大戏秦腔》。拿着这沉甸甸的作品,透过这文字鲜活、图片精到的艺术书籍,仿佛看到了秦腔大戏在青海的奋起勃发、在西北的重新崛起,仿佛看到了祖国文化百花园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囊括了诗词、歌赋、百戏(杂技)、武术、舞蹈、音乐、美术……汇百川而成江河,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秦腔是我国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并围绕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逐步发展,经历代艺术家的不断创造而形成。秦腔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
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激越又清脆。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在陕西关中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已经唱了数百年,其高亢的唱腔,丰富的曲牌,众多的剧目,不知迷倒过多少痴情的观众。
一声秦腔,两句台词,或远或近,或高或低,隔着一条又一条深巷,绕过一道又一道山梁,断断续续传来。那如丝如缕的旋律清风般徐徐吹着,池水般慢慢荡漾,就在你凝神捕捉的瞬间,又汪成一片晴朗的月色,沿着村庄的街巷游走,沿着田野的小径游走,沿着闪烁不断的灯火游走。碰到或高兴、或悲痛,或如意、或无奈,或忙碌、或闲暇的人们,他们顿时眉开眼笑,怡然自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平静了许多,淡定了许多。
秦腔是一部百科教义,它教你区分真假美丑,懂得是非曲直;秦腔是一个智慧老人,用故事启发你的心智,让你去体验激情人生和世态炎凉;秦腔是一种境界,让你体验“三娘教子”的苦心,“滴血认亲”的无奈,“下河东”的苍凉,“窦娥冤”的悲愤,“生死牌”的抉择,“苏武牧羊”的沉雄;秦腔又是一种综合艺术,使你感受到脸谱的价值、服装的精到、念白的韵味、做打的高深、旋律的激情、表演的快感,令你赏心悦目。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延续数千年的秦声秦韵,早已浸入每一个秦人的血液与骨髓之中,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优美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唱腔浓缩了陕西源远流长的文化,细听起来,像一杯浓茶,让人回味无穷,荡气回肠,让人怀念沧桑的岁月和多彩的生活。一曲一调,浓缩着关中人对生活丰富多彩的感触。
秦腔作为优秀传统戏曲不但是陕西的,也是西北的。秦腔独特的喊唱法体现着西北人的豪放与直率,它不仅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视觉上的满足,还告诉人们流传故事、历史经典和英雄事迹。戏剧中的唱念做打,在秦腔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秦腔舞台是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你可以忘掉一切,在那里你可以洗礼心灵。
这一切在《大戏秦腔》里表现得酣畅淋漓,入木三分。作为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秦腔戏曲,有着无数的爱好者、探究者,各类资料与书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然而从秦腔的历史、格局、角色、唱腔、脸谱、服装、伴奏、道具、艺术特色等系统性进行架构,完整地介绍秦腔艺术的作品凤毛麟角,用直观的文字、优美的图片精心搭配,相得益彰地叙述秦腔文化的经典文本更是寥寥无几。周尚俊这位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青海河湟大地的秦腔爱好者、文化引领者却站高望远、别出心裁地创作了《大戏秦腔》这一文本,填补了空白,激起了秦腔戏曲的千层浪花,足见他对秦腔的热爱、对艺术的执著。掩卷沉思,一种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青海大地的秦腔唱响,我们看到了秦腔艺术的活力;从《大戏秦腔》的闪亮登场,我们感受到了振兴秦腔事业的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秦腔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谱写华丽的篇章,必将以多彩的活力展示无穷的风采!(该书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