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翻阅过去的照片,忽然翻出两张旧剧照,让我想起了39年前的往事:1968年末,作为“知青”的我起初下乡到了陕西淳化县,农村的生活单调乏味地让人窒息。一个多月后回家过年时,知道有二十多位喜欢文艺的知青已经联系到了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 XX 县落户,希望我也能去,我当然求之不得。这个县的领导(当时称革委会主任)是军代表,喜欢歌舞,便陆续把我们调到本县插队落户,并多次组织大家作为县革委会宣传队慰问部队和民工。一年多后,他以自己的爱好,武断地砍掉了原县剧团一半演职人员,把我们二十个人招工到剧团工作。在其他学生都在农村之时,能跳出“农”门,自然令我们兴奋不已。
陕西的县剧团搞得都是秦腔,秦腔对我们这些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来说是生疏的,自然会遭到剧团旧人的白眼,团里演出,我们都充当的群众演员。不久,剧团排秦腔《智取威虎山》,给我分配了李勇奇 C角,这不过是陪练而已,一般是上不了台的。当时我想,论个头身板,我比那两个演员强;论长相,不是不谦虚,化妆起来不会比样板团那位演员差;秦腔虽然没有唱过,但是咱有的是声音,按照谱子来,能差到哪里去?“吼”出来而已......也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比他们差。后来才知道,想的忒简单了。
于是,我每天带着干粮去电影院反复观看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电影(那时候电影院也就是这一部影片),并对照秦腔唱腔音乐对比琢磨,又利用假日到陕西省京剧院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请教戏剧人物的表演。尚先生热情谦虚,给我讲如何把握李勇奇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何体现这位穷苦山民的豪爽、纯朴;如何运用舞台动作和手势;如何声情并茂,唱腔中体现人物感情。并且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一遍一遍示范,反反复复施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由 C角变成了 A角。在后来的正式演出中,获得了巨大成功。每到李勇奇出场,掌声伴随始终。但是,我也品尝到了,秦腔的“吼”对男演员(尤其是花脸)来说,和歌唱发声抵触很大,我自认为嗓音还可以,却感到难以适应,连续演出休息不过来,这是我以前没有预见到的,幸亏这个工作只干了一年 。
以后,我又邀请尚先生和陕西省京剧团的诸多老师为我们排了京剧《沙家浜》,其中,我饰演的是坏人胡司令胡传奎。我并不喜欢这个角色,原因是样板团周和桐先生矮、巨胖,我又瘦又高,和角色相差甚远,但是,另找不来人,也只有凑合了。后来,还幸运,在地区和省上会演中演出获得成功,并为我以后的两次调动奠定了基础。1971年林彪事件,那位县领导(空军)集中学习,给了我们调离的机会,使我终于逃离了那个单位,远离了秦腔。虽然以后从事的是音乐,没有搞戏曲,但是,尚长荣先生做人的诚挚以及对艺术的认真执着、精益求精,一直在影响着我,令我难忘,催我奋进,促我努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