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秦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其板类共有六种:〔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秦腔角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十三门。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甘肃省灵台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灵台地处陇东南部,南及西部与陕西毗邻,历史上曾属秦昭王灭义渠戎国后置的北地郡,秦始皇统一前,在今邵寨镇曾置鹑觚县。秦人秦风的引导熏陶,加上“地连畔、屋连脊”的地域关系,使灵台成为秦腔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地区。

秦腔在灵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灵台县是甘肃省文化事业发达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喜爱戏剧艺术,为了适应群众看戏的需要,各乡镇都建有富丽高大的戏台,每逢传统的物资交流会,诸如梁原的二月二,独店的三月三、七月七,上良的四月二十等,“无戏不过会,过会必有戏”已成为传统。在旧社会,有的乡镇过会,叫两个戏班,在戏台对面再搭一个戏台,谓之“对台戏”,两路人马,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观众掌声雷鸣,热闹非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逐渐提高,传统的庙会也恢复起来,每逢庙会,一定要请来戏班,祭神祈福,把自己对来年的美好希望全部寄托在这热闹的庙会上。灵台人除了爱看戏,也爱唱戏,一些稍上年纪的人,高兴时读能唱几句花音唱腔,情绪马上高亢激昂,眼前的生活也好像绚丽多彩了,压抑时唱几句苦音唱腔,心中的郁闷之情得到排解。多数人说起戏剧情节,头头是道,绘声绘形,颇具吸引力。灵台人喜爱秦腔,秦腔艺术陶冶着灵台人的心灵,增长着灵台人的见识,也提高了灵台人对秦腔艺术的欣赏水平。灵台古来就有“台口硬、戏难唱”的说法,外地的班社、艺人一般不敢贸然登临灵台的戏台,只要在灵台演出获得成功,那么在平凉各县演出便有了一定获取博彩的筹码。

灵台有专门班社演唱秦腔的历史始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灵台独店人王天虎自筹资金创建了“王家班”,因箱具简陋,人称“一台笼戏班”。主要艺人有吴金民、熊娃、于水娃、冯老五等。演出剧目有《十万金》、《破宁国》、《上煤山》、《铁兽图》等十余本,1929年散班。1929年,“王家班”解散于前,崇信人孙富魁创建“孙家班”于后,在灵台各乡镇巡回演出,两年后回崇信,更名“三胜班”。1949年7月20日,灵台解放,灵台原有一些私营剧社多数解散,群众喜闻乐见的秦腔艺术陷于停顿状态。1951年,县政府文教科决定成立灵台县文艺实验社,派小学教员姚忠义、张效贤两同志进行筹备工作,从社会流散艺人中挑选出30名人员,接收旧班社马玉堂的箱具,暂作演出之用。1952年1月,灵台县文艺实验社正式成立,由张效贤同志负责,当时主要是配合农村政治运动在本县进行义务演出。1953年县文艺实验社与本县龙门区组织的文艺社合并,改组后仍定名实验社,吸收了原文艺社李新林、胡玉兰、柳玉兰、董仲民等演员,使演职人员增加到51人,队伍壮大,行当齐全,除在本县各地巡回演出外,还在邻县的泾川、长武、崇信等地演出。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演职人员待遇相应得到改善,并用积累的资金购置箱具,在县城原财神庙临时住地修建宿舍、伙房、露天舞台。

经过初创和发展,灵台秦腔艺术终于迎来了他的兴盛时期,1954年前季,随着实验社的发展和壮大,演出节目增多,活动范围扩大,收入不断增加,于是从积累中拿出2000多元,从苏州购回一批新箱具,开始在县城修建的露天舞台售票演出,生意红火,誉满县城。8月,实验社更名灵台县秦剧团,随着剧团工作逐渐走向正规,演出业务日益增多,在改善演职人员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扩大公共积累,利用这些积累充实家底,改善演出的配套设备。1955年,剧团又增加了近5000元的箱具、布景等,从而成为平凉地区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一流剧团。至1958年,灵台秦剧团上演的大型历史剧达100多本,折子戏80多折,并排演了《穷人恨》、《血泪仇》、《白毛女》、《梁秋燕》、《半夜鸡叫》等现代戏。由于秦剧团的发展壮大,原建的露天剧场已不能适应演出需要。1958年,当时的县委书记陶义清倡导,县财政拨款二万元,剧团抽出公积金5000元,在县城西门外寺嘴底动工修建文化会堂,1959年3月竣工,这是灵台县有史以来第一个崭新的剧场,在当时人们的影响中,颇为壮观,剧团随之迁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艺战线全面开展对历史剧的批判,倡导工、农、兵形象占领舞台,过去所演旧剧目一律禁演,平凉地区剧团整编,组织了一个乌兰牧骑式小型演出队,灵台县演职人员仅20名,演出《红灯记》、《血泪仇》等现代剧和一些小型现代戏、快板之类节目。1970年,整个文艺界十分萧条冷落,县乌兰牧骑小型演出队解体,人员分散,老艺人按退休处理,其他人多数被安排在本县一些工厂、公司当工人。1974年10月,县上决定成立灵台县业余文艺宣传队,不搞营业性演出,以下乡慰问、政策宣传为主。演出节目有现代剧、舞蹈、快板、小演唱、音乐独奏。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被禁绝了十年之久的历史剧陆续上演,灵台县秦剧团逐渐恢复,先后排练上演历史剧《逼上梁山》、《十五贯》等大型剧目。进入八十年代,先后排练上演大型历史剧四本,折子戏42折,现代剧六本,曾多次赴兰州、陕西一些市、县演出,颇受观众好评。

秦腔在西北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灵台秦腔的发展,也离不开功底深厚的演员队伍。在文艺队伍的建设上,灵台经过长期的秦腔演唱实践,培养出了一批群众比较喜欢的本地明星。清代王天虎的“王家班”,主要艺人有吴金民、熊娃、于水娃、冯老五等。民国时期孙富魁创建“孙家班”及培养的一些演职人员于1946年,被国民党一二0军十一团接管,1949年秋在岷县随军起义,艺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后开赴西宁,并入西宁市秦剧团。解放后成立的灵台县文艺实验社的演员,主要是从社会流散艺人中挑选出的30名人员,主要有徐彦洲、朱桂兰、强新彦、刘来民、赵文忠、孙宝华、吴醒民、何生华、张义民、袁发民、孟新民等。后来的实验社吸收了原文艺社李新林、胡玉兰、柳玉兰、董仲民等演员。1952年,秦剧团陆续招收曹天兴、何克诚、姚重娃等几名学生跟班学艺,这是灵台县秦剧团第一批从头学艺的学生;1952年2月,又从陕西招收张石头、蔡建华、李惠霞等18名学生,并从本地招收邹刚、王秀芳等四名学生,这是灵台县秦剧团第二批从头学艺的学生。在加大培养人才的同时,还从秦腔发展地陕西直接引进人才,灵台秦剧团在改革开放后历史剧重新上演的振兴时期,团里的主力演员刘斌、张治国、孟乐民、李秀英、党春红等人都是当年从陕西引进的人才。这些莘莘学子,经老艺人严格教练,手把手一式一招的教,再加上本人刻苦用功,大都成才,有些后来成为秦剧团的名角,一些演员后来还进入了省一级秦剧团,成为全省的演出骨干。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灵台一批比较有艺术风格的秦腔演员:徐彦州、王栓梅、柳玉兰、朱桂兰、强新彦、赵文忠、孟新民、曹天兴、邹刚、贺忠宏、李宏等都是当时全县群众公认的秦腔艺术表演“明星”。

灵台县不仅出名演员,也出优秀的戏剧创作人员。1958年至1961年,县剧团改为灯盏头剧团,这一时期,灯盏头剧创作演出曾一度繁荣。1959年8月,剧团集体创作的灯盏头现代剧《争先恐后》在《甘肃戏曲》上发表,并获得创作奖。1960年8月,在甘肃省戏剧会演中,剧团排演的灯盏头剧《槐荫配》获得金质奖,该剧主演、县秦剧团青年演员邹刚被选拔调入甘肃省秦剧团。改革开放时期,是灵台编剧的又一发展时期。1979年10月,平凉地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文艺汇演,灵台县秦剧团编剧王忠学创作的灯盏头剧《分家》获得创作二等奖。1987年,平凉市全市戏剧调演,文化局副局长吕仓兴创作的历史剧《假县官断案》获市剧本创作奖,剧团获集体表演奖。1995年,博物馆馆长王忠学创作的灯盏头现代剧《金牛湾》获得剧本创作奖,县剧团获得演出特别奖,该剧被推荐参加甘肃省地方剧演出大赛,荣获二等奖。群众对戏剧艺术的热爱使灵台成为秦腔艺术发展、繁荣的肥沃土壤,这里出过名艺人,尽管没有专业的戏剧创编人员,但在新中国各个文化繁荣时期,都产生过受专业人士和观众好评的戏剧精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