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国平《秦腔开吼论坛开讲——兼谈当下戏曲创作的误区》有感

季老师是深思远虑的,作为戏曲界的领导和专家,希望您用自己权威的声音匡正地方戏曲发展的路途。以鄙人陋见,地方戏曲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正逐渐迷失在“温室”的迷宫里找不着北。“温室”里的戏曲正如大棚蔬菜是反季节的,严重脱离戏曲发展的天性,严重脱离戏曲生发的土壤。以秦腔为例,由西安曲江秦腔剧院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精心打造”的《梦回长安》正是这样一种所谓高投入、大产出的“温室蔬菜”。它的基本运作特点是过分借重国内名导演、名策划、名舞美设计、名服装设计、名道具设计,最终要打造秦腔的“名片”。殊不知,图“名”是手段,图每年2000万的“利”才是目的。在现代舞台声光电的露骨捧场下,秦腔失去了写意的本色;在创新的幌子下,秦腔被炮制成完全脱离民间剧场这赖以生存的土壤的无根豆芽。这种“大棚菜”,只适合作赚钱的快餐,与秦腔文化的发展何干?这种文化快餐在全国已经相当普遍了,有一年在浙江宋城观看了类似的演出,场面确实宏大,现场感确实逼真,西湖赠伞一折戏中,连观众席上的天花板上都通过水龙头的喷洒而下起了雨,至于水漫金山时舞台上悬瀑飞流、大河汹涌;金兵南侵,舞台上战马疾驰而过!这哪儿是戏曲的舞台,分明是电影电视的拍摄现场嘛!这种大制作观看时“震撼”,观后“遗憾”!一张门票三百元,让剧社和导游潜规则了,这就是拉动旅游消费,增加当地的GDP,实际上与文化的发展八竿子打不着!

至于为了这个奖,那个杯而闭门“造戏”已经成了当下一些戏曲创作的惯性选择。但我认为俗话说得好:“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好的艺术首先和最终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要接受时间的检验。秦腔的发展,要走群众路线。秦腔艺术的创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把反映生活、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戏曲特有的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获得创新和发展。就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大树西迁》一样,十年磨一剑,在实践中反复检验、精心雕琢,最终拿出了精品。这种反映人民生活,表达正常人喜怒哀乐的,又有时代感、思想性的作品自然是好作品,才是打动人心的戏曲!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资金的扶持,戏曲的生存确实困难,人首先得吃饱肚子才能工作,才能创作,才能追求艺术水平的提升。剧社只有高薪才能聘人、留人。创作团队只有经费充足才能置办服装道具创作新品。但这一切不能作为文化浮躁的理由,戏曲创作既图名又图利是死路一条;现在迫切需要探索一条既可获利,又能图“艺”的戏曲发展道路!(陇山俗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