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春节出游,一行人在海丰的一个古村镇与当地人同庆佳节。村口早早搭上的简易舞台上,有当地剧团入夜便开始演唱一种稀有的地方戏剧。一出接一出,从夜幕刚刚拉开一直唱到凌晨两三点,上半夜唱武戏,下半夜唱文戏,演者全情投入听者津津乐道。当地人告诉我,只要是节庆日,都会请这种剧团来演出。我们虽然听不懂用古老闽南语言演绎的古老唱词,但经过当地人的介绍,也能领会其大致剧情。再多方了解,并且慢慢品味其古老音韵,发现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原来那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戏曲——秦腔!但是,不免又生出许多疑惑。一个发源于西北的古老剧种,怎么会扎根在南海之滨的海陆丰呢?

于是,我四处查询史料请教有关历史学者,终于得知,最早在公元1560年,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秦腔便开始传入广东海丰、陆丰一带,当地称为“西秦戏”。

据有关资料记载,西秦戏又名乱弹戏,源自明代的陕西秦腔。关于秦腔如何能够传人广东,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一位据称与戏剧家汤显祖是挚友的人——刘天虞南下广州一带做官,带了3个西秦腔班子经过江西进入广东,继而传播到粤东、闽南、台北一带,主流戏班则扎根于海陆丰地区;另一种说法是,明代崇桢年间,李自成的军队一路南溃,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之后,一些军中的陕甘艺人在海陆丰一带聚班演戏而流传下来。故西秦戏在广东有上、下路之分。明末清初,广州方言地区及潮汕闽南语地区,都有西秦戏流行。据说,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海陆丰周围地区曾拥有39个西秦戏专业戏班和51个走唱曲班,各家戏班名角云集,名伶辈出。正是这一时期的兴盛与繁荣,使西秦戏流行地区从原来的粤东、闽南、台北,逐渐扩大到广州、香港及东南亚各地。汕尾的高贤斋西秦曲馆,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留传至建国以后。一个业余演唱组织存活300余年甚是可贵。这也是西秦戏悠久历史的一个实物见证。

据有关学者介绍,西秦戏的唱腔、念白虽然沿用了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上艺人们不断学习借鉴当地正字戏、白字戏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广东地方剧种。西秦戏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戏,其武打技巧主要取自南派武功;角色分为“打面行”、“打头行”、“网辫行”、“旗军行”等。相传,西秦戏全盛时剧目多达1000多个,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龚克己》、《三官堂》、《宝珠串》、《贩马记》等“四大弓马戏”,《打李凤》、《棋盘会》等“三十六本头戏”,以及《斩郑恩》等“七十二提纲戏”,深受观众欢迎。

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西秦戏辉煌不再,陷入低潮,已经成为广东省的濒危剧种之一。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天下第一团”的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实际上其真正的“天下”大概只有海丰、陆丰、惠东等县的若干乡镇。好在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戏保留着古老秦腔的许多艺术因子,是明清地方戏曲声腔传播流变的活物证之一,其重要的文化价值也逐渐引起国内外文化戏曲界的高度重视。据悉,广东省文化厅已经采取切实措施,要求各相关单位积极传承和保护西秦戏,对这些稀有剧种进行全面的发掘和研究。但愿,已经演绎了450年的古老西秦戏,能再度走向辉煌。

又将迎来一个月满中秋,不经意间竟然想起时尚深圳近邻古老的西秦戏,不知那悠远的古韵“秦腔”,是否吟唱过苍凉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知今天,又将唱出怎样的“中秋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