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秦腔》这首歌曲时,不免又激起了沉积心中的那份久违的感慨。一首回荡在黄土地上的天籁之音,在我耳畔回荡,脑子里时不时还出现这个旋律,不由得自然的轻唱起来:
自从有了秦始皇,这世上就多了一行当,有多少人物和形象,尽现在舞台的中央。五颜六色抹在脸上,登起朝靴穿着戏装,从乞丐演到那个帝王,由邪恶装扮到善良。台上地舞枪弄棒不慌不忙,台下地评头论足熙熙攘攘,无论你高兴那个还是忧伤,可千万不能带到了这个地方。就是这个行当,一辈子匆匆忙忙,辛酸苦辣历尽沧桑,高台教化千古流。就是这个行当,一辈子匆匆忙忙,辛酸苦辣历尽沧桑,高台教化千古流......
直到声嘶力竭,疲惫中感到心情放松,全身舒坦。若在片刻后,再来听一遍鸿霖《秦腔》的原唱,那才算是真正的解馋,绝对的过瘾。
说起鸿霖,他的祖籍正好也是在我们陕西周至。当然了,提起我们周至对于秦腔不免有些自豪,因为周至素有“戏窝子”之称,戏剧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境内流行以秦腔为主的眉户、道情、弦板腔、碗碗腔等多个戏曲剧种,看秦腔、听秦腔、谈秦腔几乎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境内的近300个民间大小庙会,都有请戏班子唱大戏的传统。每逢庙会,就必然邀请规模不等的戏班子助兴表演,大到正规剧团,小到村镇自乐班,或高台大戏、或简易棚席皮影,演出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从不会出现无人捧场的冷清场面。当我听他亲自对我讲他自己的经历时,不免多了分感慨与激动。鸿霖因从小喜爱音乐,11岁被周至县艺术学校录取,学习秦腔。在校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被评为优秀学生,毕业后考入秦腔二团主工花脸、二花脸。主演折子戏:《二进宫》、《三对面》、《取长沙》、《斩延良》等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团期间被评为先进个人。1997年转行学习流行歌曲南下,经过多年努力拼搏,成为一名职业歌手,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小有成就,被中国非主流评为另类摇滚先锋代表人物,同时在全国巡回演出音乐舞剧《霸王别姬》受到观众好评。曾先后与诸多明星同台演出,如:庞龙、李玉刚、阿宝、孙红雷、杨坤、沙宝亮、江涛、温北伦、满文军、东来东往、饶天亮、央金兰泽、小沈阳、黑龙等。目前原创主打歌曲有《东郭先生》、《怒把剑》、《幸福宝贝》、《秦腔》等。2008年,获得“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节”通俗唱法一等奖;2008年,获得第五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大型公益活动音乐通俗组一等奖;策划导演过“西安国际流行音乐节”开幕式、明珠国际集团“第四届家具品牌艺术节”开幕式、“西安科技大学建校50周年”大型演唱会、“金堆城”庆祝建国60年大型晚会、群星耀榆林大型圣诞晚会等大型活动。
而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一直没有放弃音乐的创作,在众多音乐中他的新歌《秦腔》便由此诞生。据他本人讲,继《秦腔》后,自己将还会再新出《秦韵》、《秦声》,称其秦腔三部曲。
当然了,对于秦腔,我想作为秦人在熟悉不过了,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西北人民迸出的心声,是秦人辛勤生活的伴侣,是代代相传、萦绕千百万人耳际的一阕妙曲,是扎根于黄土地深层的参天大树,是香飘万里久开不败的艺术之花。在农村,儿童是伴着秦腔长大成人的,青年是伴着秦贮耕犁锄耙、播种收割的;老人过世了,人们还要用激越的秦腔为他们送行。以见,秦腔是秦人的灵魂,乡音的标帜,乡情的喷涌;是秦地人民智慧的闪光,力量的爆发,个性的释放,风采的外露。如今,它已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珍品,是先辈们历经数百年给我们留下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些人认为跟娱乐不沾边,不适合你年轻人的喜好,其实是没有真正懂得秦腔,难道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老秦腔艺术就这样不堪一击?是外因?还是内因?倒是值得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好好地反思一下了。秦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三秦儿女的骄傲,但如不改革,转变观念,破一破一些老规程,不去借鉴和尝试其他的艺术,求得自身的发展,秦腔的路将会越走越窄,别说让秦腔走向全国,怕连潼关都走不出去,振兴秦腔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时下有人认为秦腔普及在农村,农民爱看就行,甚至提出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来振兴秦腔,这种战略是否可行,有待商榷。但他们却忽视了秦腔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属性,戏剧发展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发展,既然是文化必然需要传播,而现如今最先进的传播手段无疑是在城市。
改革秦腔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振兴秦腔,但有些人认为秦腔规程大不好改,改多了就不像秦腔,担心把秦腔变成秦歌,似乎老祖宗留下的家法改不得。岂不知秦腔如不改革,总有一天秦腔会变成穷腔,怕连秦歌都没有了。事实证明,改革才能发展,这条真理适合于任何行业的艺术门类,电影、电视首先改变了戏曲的化妆,使其更接近生活妆,台前演员表演,后台演员为其配唱,相得益彰,在戏剧的节奏上也明显加快,观众不是也认可接受了吗?只要观众喜欢看,秦腔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改改又何妨?而鸿霖的《秦腔》并不是秦歌,这是他在继中国秦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特此创作,为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倾力打造的力作。他的这种中国的摇滚音乐与秦腔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歌具有一中乡土特色,代表了地方性的艺术特色,不免让人有种欣慰的感觉。这是一种与时代气息相近的感觉,使得众多喜爱秦腔的人们能达到一种共鸣。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创作秦腔时,在歌词前加上的那句:仅以此歌献给为秦腔艺术做出贡献的人们,显得格外的厚重而亲切。如今这首脍炙人口的《秦腔》已广为传唱,被很多秦人视为中国摇滚音乐中友谊佳作,使得很多新新人类为之痴迷。
可以想象的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时刻在发生变化,新的旧的,剧变的缓变的,不论是哪种形式与内涵的变化,如果不与时俱进,适应变化而变化,就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失职和不负责任,就会把极其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资源推到历史的某个角落而成为一种逝去的记忆。而秦腔作为一大宗遗产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一,是西北地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秦腔艺术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起源、发展、昌盛、繁荣之状况,其间也有低迷与不景气现象。前辈艺术家们大多呕心沥血,为着秦腔事业献了毕生精力,甚至于生命。而如今,继承发展这秦腔一光辉的文化遗产,是秦人后辈们的光荣使命。悉心呵护并弘扬创新,我想更是当代人的义务与责任。
临了,也许还会有人质疑:就凭一首歌曲,能救秦腔?呵呵,对此,我想不用子乐多说,若闲来无事,不妨去听一听鸿霖的《秦腔》,答案就在其中。(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ac70a10100hl6w.html)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