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出这个标题时,才突觉自己的冒昧:作为一个普通听众,或许连一个普通的戏曲爱好者都算不得,如何能够承担如此厚重的题材?

最初印象中的秦腔,是小时候,夜幕降临,舞台搭建,灯火通明的戏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一丝不苟。每次都等到演出结束,演员纷纷退场,道具被件件收起,甚至那个临时搭建的舞台被拆去,依然不忍、也不肯离去。长大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己远离了这片能听到秦腔的土地,然而,却有很多个日夜,在听到其它戏曲的同时,对秦腔满怀着一种异样的情感。

我并不排斥别的剧种。在天津人民大剧院观看程派京剧《锁麟囊》,那演员的身段美妙得让人心碎。 白先勇先生带领着昆曲《牡丹亭》进行全国巡演,演员年轻秀丽,唱腔缠绵婉转,仿佛能够带领观众一起都入了幻境。后来在河南,发现几乎所有的电视频道里,不约而同得都播放着豫剧,都有不低的收视率。转回头,我开始怀念秦腔,怀念那一方黄地土上曾给予我的那些回忆和情感。

2009年初,因为工作,我又一次回到西北,来到西安。我满怀期待,期待着和秦腔的另一种邂逅,只是,除了大街上店铺里飘出的流行歌曲,从未听到半句秦腔。2009年末,途经某个城中村,狭窄逼乜的巷道里,突然听到熟悉的秦腔,那声音让我一时激动不已,赶紧闻声而去,原来是一家人在举办丧事。凄冷的寒风里,一名年衰的女演员穿着厚重的防寒服,两个迟暮的乐师,同样裹着厚厚的大衣在表演。由于周边没有一片开阔场地,观众们就挤站在狭窄的巷子里。此情此景,不由叫人悲从中来。秦腔啊秦腔,这,就是你与我重逢的方式么?秦腔阿秦腔,这难道就是你的归宿,你的未来?

2008年,郭德刚红了,在众多是是非非争议的背后,相声艺术再次以不同于电视里的面貌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各地茶馆里,重新找到舞台的相声艺人们,共同去重新缔造一个亦新亦旧的“茶馆相声”概念。

2009年,小沈阳火了,这背后是二人转的红火与复兴,它不再是一门流行于东北地区的地方小戏,一跃成为电视节目及剧场表演的新宠。

可是,秦腔的未来在哪里?秦腔,究竟需要什么?

是坚守么?2008年郭德刚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在于他对传统的尊重,他极力主张相声的复原,从现代回归传统。抑或是改良?如今的二人转,少了那些老艺人们苦练一生的唱、说、做、舞的绝活,却多了流行音乐、模仿名人、插科打诨和网络段子。孰好孰坏暂且不论,至少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争取到了庞大的观众群。

那么,秦腔的未来在哪里?

或许,秦腔只有在某个地方继续默默坚守着,在他可以生存的土壤里挣扎着,直到某个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机缘,以某种最真诚的形式回归到众人视线里。又或许,在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秦腔突然会以另外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