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余场激烈的角逐,“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业余组比赛圆满落下帷幕。无论是春节前举行的专业组比赛,还是现在的业余组比赛,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看秦腔、唱秦腔、聊秦腔”成为古城西安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刚刚落幕的业余组比赛中,经过几轮严格、激烈的评比,最终10名选手获得“最佳演唱奖”, 40名选手获得一等奖。陕西省高校戏曲研究会和国色天香影像设计工作室荣获优秀组织奖,杨凌示范区文化馆、西安大雁秦声自乐班、夕阳红秦腔自乐班、“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荣获组织奖,陕西雨田民间文化艺术传播公司和长安剧团乐队荣获集体贡献奖。同时,在选送单位中评选出7名优秀组织工作者奖。

纵观业余组整个赛程,有五个显著特点:

一、涉及面广泛。大赛自3月25日开赛以来,就吸引了全省各地600余名选手,不仅有西安及周边地区的,还有延安、汉中、渭南、宝鸡、安康、咸阳等地的,更有北京的秦腔戏迷参赛。艺术不受行业限制,这一点在大赛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公务员、教师、农民、学生、厨师、白领,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行业。这些选手,最大年龄81岁,最小6岁,老中青少四代同台,展现着秦腔艺术的永恒魅力。

二、年轻面孔增多。众所周知,如今的戏曲艺术无论是演员,还是戏迷、观众,年龄层都比较大,也难怪有人说“戏曲是中老年的艺术”。而本次大赛最让人欣喜的一个现象是,选手、观众中年轻面孔多了。19岁的王团、辛亚飞,二十出头的付文利、高超、曹佳,刚过而立之年的高军博、王涛、车国强等等,每一场比赛都会有很多年轻戏迷、观众捧场。他们中有在校学生,也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白领。同时,还有很多跟随爷爷奶奶来看戏的孩子,两三岁的、五六岁的、十来岁的,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秦腔观众群的培养是极有益处的。

三、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肖(若兰)派”、“小肖(玉玲)派”、“余(巧云)派”、“马(友仙)派”、“郭(明霞)派”,流派纷呈,是本次大赛的又一个特点。选手门不仅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戏,还充分展现了不同行当和流派的特有魅力。小生戏《白逼宫》《周仁回府》、须生戏《打镇台》《辕门斩子》、花脸戏《铡美案》《斩单童》、丑角戏《张良卖布》《拾黄金》、正旦戏《三娘教子》《庵堂认母》等不同行当的经典唱段,让观众沉浸在优美的秦声秦韵中。《藏舟》《火焰驹》《三上轿》《洪湖赤卫队》《赶坡》等流派唱段更是让观众欣赏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唱腔韵味。

四、观众热情高涨。每一场比赛,提前一个小时座位就被观众抢先“占领”,来晚的只能带着小板凳、小椅子自行解决,或者是席地而坐。不论刮风下雨,现场都会被观众的热情所包围。台上选手尽情演唱,台下观众随声哼唱,叫好声、掌声不绝于耳,约有万余人亲临现场观看了比赛。

五、演唱水平提升。本次大赛虽为业余组,但选手们的唱腔却丝毫不亚于专业演员,尤其是中青年选手。其中,有很多选手都拜师老一辈艺术家,接受专业指导。余巧云、马友仙、肖玉玲、贠宗翰等艺术家的学生们纷纷参赛,展现流派所长。评委展运华评价他们说:这些选手的唱腔很有味儿,吐字清晰,还颇有老一辈艺术家的风格。如果在发音、气息等方面多加注意,一定会更有发展。因此,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准备组织举办戏迷演唱培训班,邀请秦腔艺术家授课指导,提高业余演员的演唱水平,深入普及秦腔艺术。

“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从去年12月底开始到现在,不仅推出了一大批专业、业余秦腔新秀,充实了秦腔队伍,还让西北人民和全国观众再次领略了秦腔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期的崭新魅力。同时,对秦腔艺术的普及、弘扬和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推动陕西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更为即将于8月下旬在西安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省秦腔演唱大赛火爆落幕,全省秦腔音乐演奏大赛即将开场,紧随其后的全省舞台美术大赛等系列活动也将有条不紊地进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