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秦腔选了个李正敏
---------李增厚


出了西安长乐门,向东走上七里漫道,涉过浐河再上八里坡,就是因陈忠实小说而更加出名的白鹿原了。在这个原的二台子上有一李姓村子,旧社会仅有十八户二十三家,因为不大,人们就叫它小李村。

这个不起眼的小李村里却出生了一位“他的名字和艺术将和白鹿原永存”(陈忠实句)的大名人,这就是誉满西北的“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李正敏1915年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小名叫正堂,大名叫艺华,11岁加入正俗社乙班学戏,随之取了以“正”字居中的艺名------李正敏。他师从党甘亭、陈雨农、梁箴、高登岳等,工青衣。首演《审余宽》,此后的《五典坡》、《白玉钿》、《白玉楼》、《白蛇传》、《中保国》等剧目为其代表作。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为他录制了《探窑》、《赶坡》、《走雪》、《游园》、《洗衣》、《店遇》、《断桥》和《葬花》八张秦腔唱片。他改革了秦腔旦角旧有的虚字拖腔,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敏腔”流派,被誉为“秦腔正宗”。1936年自己领班,创建了西安正艺社。1952年受邀参加西北戏曲研究院,担任艺术指导和秦腔团的领导工作。他的“敏腔”艺术受到西北秦腔界的热情推崇。效仿者遍及陕甘宁青新,一时在秦腔界形成了是旦皆学敏腔的局面。著名的得意门人专业的有张正声、陈尚华、钱森(宁夏)、萧若兰、杨凤兰、张慧霞、郝彩凤等,业余者举不胜数。李正敏的艺术造诣对秦腔发展进步做了巨大的贡献,更加凸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试想,如果李正敏不是从事了秦腔艺术,哪里会有今日人们熟知的“秦腔正宗”?

李正敏人生道路上的这一步是怎样迈出的,谁是他的领路人呢?这就要感谢一位独具慧眼的艺人张正乾。现在说到张正乾,知道的人实在是不多了。张老先生是正俗社50名甲班学生之一,初学旦角,后改老旦,解放后管了头帽。1955年他同正俗社全体归属了铜川,后与耀县剧团合并直至退休。他的老家仅距李正敏家百步之遥。虽说他比李正敏年长几岁,可都是一块耍大的朋友。他学戏之后,经过艺术实践,对秦腔表演有了真切的认识,什么人适合演什么角色?什么样的嗓子能唱什么行当?他都心之肚明。他感到比自己小的正堂如果来学戏,唱旦角一定是个好材料。村里孩子玩耍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的眼前:马大(大读垛)、正堂、景汉、世英等小朋友一起学唱戏,敲个烂铜盆就算是锣鼓家伙,一个个装模做样像真的一样,尤其正堂那姿势、声音更是像个“把式”。经过反复思考,他把引正堂学戏的想法说给了李正敏及其家长。正好,李家在为孩子的出路苦无良方,听张正乾一说,李家满心欢喜并托张正乾多加关照。1926年正俗社招生,时机来临,张正乾领着李正敏报考了西安正俗社。不出所料,李正敏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乙班一名正式学员。开始了他的学艺、演艺生涯,并一举成名。

成名后的李正敏人们忘不了,引荐李正敏走进秦腔艺术之门的张正乾也不可忘。张正乾个人的艺术水平并无引人注目之处,他的重要贡献是为秦腔选了一位杰出人才,因而是值得记忆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