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八千万人民乱吼秦腔,一碗繎面喜气以昂扬,辣子不旺嘟嘟啷啷”,这是外地人对陕西人尤其是对关中人的漫画,是对关中人的饮食习惯和所好戏曲的总结。对吗,有点对,但又不是很完全。陕西人是完完全全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容形体造型活脱脱是一群秦兵马俑的翻版。吃饭爱吃面,而且花样出奇的多,哨子面、手擀面、扯面、油泼面都是陕西人的最爱,辣子是面条中不可或缺的佐料。秦腔是流行于三秦大地的最传统的戏剧,经久不衰,无论是社会如何变迁,秦腔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的故乡在渭北旱原——贾村原,由于缺水,流传着“上了贾村原,宁可给你一个馒头,也舍不得一碗水”,就在这么苦调的环境下人们丝毫不减对秦腔的热爱,只要哪里有戏场,男女老少不管走多远也要去赶场子看戏。记忆中的秦腔是在故乡村中的戏楼上表演的,那是80年代中期,村村有舞楼,就我们村镇周围就有舞楼六处之多,这就意味着每年至少有六场大戏要演,而且时间都在农闲之余,由于在唱戏时,人们可以借机做些商品交换,所以人们又把那里唱戏叫“交流会”或“过会”,把主要的交流会日期叫“正会”,村中的 “正会”是正月十八,戏台在学校旁边,每到唱大戏,学校就给我们放假直到大戏唱完。所以从小就有机会受到这门传统的艺术熏陶,但我们那是却懵懂得很,说是看戏,多的时间是跟伙伴们在会场穿来穿去,只有在舞台上出现“花脸”(戏剧术语叫净脸)时才看上一阵。熟知的剧目能记起的有《斩秦英》、《辕门斩子》和《三娘教子》等。父辈们对我们的教育也多是从戏中开始的,他们常说“唱戏哩比世哩……”老人们从看戏看到人生的悟性简直是太经典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记忆好似在昨天一样记忆尤新,不能忘记,也是我爱秦腔、品秦腔、识秦腔的源起所在!

秦腔,在我们哪里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市县有正式的剧团,有专门的乐班、演员、幕布、道具等,一般村镇交流会时常被请来演出;乡间的戏班有皮影戏班、木偶戏班、常常被村子邀请在自然村舍表演;民间的自乐班组织的乱弹班;还有民间的鼓乐班也叫吹鼓手常在丧葬时表演秦腔戏。不管是形式再怎么多样化,表演时都跟秦腔戏的剧情和秦腔是一样的!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是秦人对秦腔传统艺术结合现实条件的一种完美的演绎。

据考证,秦腔是我国最早流行的剧种,是其他戏剧的鼻祖。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华县(表现形式以皮影戏为代表)、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都在向钱看,多种娱乐媒体的出现,挤兑了人们看秦腔、听秦腔的空间,使这种传统戏剧有淘汰之势,尽管有好多有识之士奔走呼吁,要保留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但在民间,再也看不到小时候那热闹的过会场面了,有些地方遇到古庙会,交流会的日子,也看不到唱戏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戏场变成商品集散交流交换的地方,这种现象直接导致70后、80后、90后没有看戏听秦腔的机会和习惯,他们也就觉着秦腔的曲调过于嘈杂刺激,没有流行音乐好听,其实主要原因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看懂剧情,也就听不懂秦腔。

秦腔的各演出团体,也在遭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演出减少,剧团收入减少,演员有的改行经商了,剧团有解散重组的。为了秦腔艺术的生存,保留下来的剧团和演出团体也只能结合实际硬着头皮表演,秦腔戏表演的场地首先发生变化,村镇的演出机会减少了,遇到企事业开业典礼,农村家境好些人家婚丧嫁娶,满月祝寿,经常会有人请些名家或剧团助兴,倒是热闹,却对于秦腔的发展没有什么益处,艺人们不化妆的表演,“舞台”的简陋,表演也只能大打折扣,这些对秦腔艺术是一种意淫和亵渎!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许多人都很忧虑,难道秦腔艺术要沉沦不成?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秦腔艺术声像资料被传到网上,这是对秦腔艺术的发扬有好处的,人们欣赏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作品,在网上我们也可以欣赏到许多新作品,许多艺人新秀也可以吸收到很好的社会资源,提升自我,创作出新的、饱含生命力的作品。社会上还有好多人在探究秦腔艺术,学习秦腔艺术,表演秦腔艺术,而且秦腔艺术也在新时代背景下被注入了好多新元素,新人辈出,老腔新唱也别有一般风味。秦腔的表现方式随产生了变化,但秦腔艺术的群众基础是不会被撼动的,听秦腔的感觉仍然是那么的悦耳动听,荡气回肠!(齐文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