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初,为期两周的2010年北京东城国际独角戏戏剧节在北京举行。本次戏剧节共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和以色列五个国家以及中国8个省市的戏曲表演者参与其中,本次戏剧节共分四个单元,分别为戏曲、话剧、歌剧和媒体艺术,在“戏曲”单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梅花奖”得主李小锋和来自甘肃的柳萍在8个戏曲曲目中陆续亮相,让秦腔在”独角戏“舞台再次大放异彩。

八剧种展示戏曲“生命独白”

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副总编黎继德表示:“独角戏是一门高级艺术,更是一个人的生命独白。”独角戏通常由一个演员完成,所有的故事、人物、情境等都是靠一个演员来表演,演员有时不仅要“一赶二”、“一赶三”,而且要扮演一个人物的不同阶段、不同侧面,让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心理,因而具有很大的难度,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据了解,中国戏曲中很多经典如《夜奔》、《思凡》、《打神告庙》等都是“独角戏”。一些剧种,如哑剧、四川谐剧、独角滑稽戏等本来就是独角戏。本次戏剧节共有昆曲《寻梦》、秦腔《打神告庙》、京剧《禅悟》、川剧《痴梦》、河北梆子《情痴》、河南曲剧《阿Q梦》、晋剧《徐策跑城》以及秦腔《浮士德与魔鬼》8部独角戏作品上演。

中西融合打造秦腔版“浮士德”

与参与戏剧节演出的其他戏曲独角戏作品不同,作为中国秦腔研究生第一人的李小锋独角戏作品秦腔《浮士德与魔鬼》取材于莎士比亚名剧《浮士德》,但却以浓浓的陕西方言以及秦腔“吐火”特技,表演浮士德与魔鬼的斗争。作品中李小锋一人分饰浮士德与魔鬼两角,根据角色的特点和气氛的需要,分别以秦腔、眉户、碗碗腔进行演唱,并有“吐火”等秦腔特技的展示。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该剧曾在2004年赴台湾参加两岸三地“独当一面”戏曲艺术节并获得“最佳表演奖”。谈到在北京的演出李小锋表示,这是《浮士德与魔鬼》第一次代表秦腔在北京参加国际独角戏戏剧节,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够展示秦腔艺术的“另一面”,推动秦腔艺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和世界其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小剧场独角戏需要“大机会”

黎继德是一个一年要看200部戏剧的人,但20多年了,他没在北京见过独角戏的专场演出,更别提集中的、系列的演出,“独角戏要求很高,但成本很低。”黎继德说,而且,独角戏因为方便修改,通常也极具实验性,这也非常符合小剧场的定位。“比如《浮士德与魔鬼》虽然唱的是秦腔,但却是全新的独角戏。演员采用两面人的形式代表浮士德和魔鬼,来回转化角色。戏剧节组委会透露,目前,国内比较好的独角戏约有50部,但由于种种原因演出机会不多。如果戏剧节能年年办下去,这些戏将有机会一一和观众见面。不过,独角戏的整体回归还要仰仗编剧和演员的集体重视,而非一两个环节可以办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