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亲眼所见,记者绝不相信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传承者竟能拉着民族乐器艾捷克琴,字正腔圆地连唱半个小时的秦腔《三滴血》,更不会相信台下听得入迷的观众全是维吾尔族村民。
年已花甲的维吾尔族老艺人艾力·卡德尔,14岁自学十二木卡姆。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门颁发证书,认定他是“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人”。
与记者见面时,艾力正带着他的木卡姆演出队,在离家70公里外一户村民的婚礼现场演出。
“秦腔在这儿很受欢迎,村民经常让我在十二木卡姆节目之后,再唱一段秦腔。”艾力说。
老人年少时,常到一墙之隔的下马崖边防连玩耍。久而久之,从官兵那里学会了汉语。“起初,听陕西籍官兵唱秦腔很有气势;后来,汉语学多了,感觉每出戏后的故事感人、有味道,就下定决心学唱秦腔戏。”
“秦腔太难学了,跟我们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风格完全不同,除此之外,还要学曲调、记唱词,经常是记了背,背了忘。”忆往昔,艾力哈哈大笑,“可这难不倒我,没事我就找连队的陕西兵,让他们教我,听我唱,好在从来没人笑话我。”
在一茬茬官兵的帮助下,艾力唱起秦腔也逐渐有板有眼了。
后来,有了录音机和磁带,艾力就一遍一遍地跟着学。前些年,村里没通电,为了学戏,艾力经常买电池,用过的废旧电池攒了一大箱。
把秦腔搬向维吾尔族乡亲的舞台,纯属偶然。一次,木卡姆演唱即将结束,艾力征询在场听众的意见:能否为大家唱一段秦腔?
“没想到戏唱完了,台下乡亲们站起来给我鼓掌。”艾力知道,虽然大部分人听不懂秦腔,但乡亲们的热情坚定了他把秦腔推向舞台的决心。
从此,每逢演出,艾力都要把一段秦腔奉献给维吾尔族乡亲。
时间久了,他的戏艺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位观众听完艾力的秦腔唱段后,问他是不是陕西人,艾力风趣地答道“俺是纯纯的新疆维吾尔族爷们!”
“这两年,点名听秦腔的乡亲越来越多,他们打电话邀我演出时,强调必须要唱段秦腔。”艾力认为,秦腔之所以在乡亲们中盛行,一方面是“双语”推行后,会讲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他所在的伊吾县下马崖乡男女老少全部会讲汉语。再一个,就是这些年来县里旅游观光、投资建设的人越来越多,乡亲们的眼界和见识随之变广后,文化需求出现了多元化。
艾力举例说,“除了秦腔外,乡亲们还喜欢听汉语歌曲,我的演出队现在能唱40多首红歌。”
“近两年,乡里注重现代文化引领,营造和谐团结氛围,坚持每月组织村民开展一次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下马崖乡党委书记靳龙说,我们在村民中提倡健康文明的文化,至于表达方式不予限制。
“七一”前夕,下马崖乡组织“红歌献给党”歌咏比赛,艾力的演出队通过十二木卡姆的表演形式,在民族乐器艾捷克琴和手鼓的伴奏下,深情演唱《东方红》。最终,他们从10余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捧回了桂冠。
艾力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收领的32个弟子在继承他衣钵的同时,能跟他学习秦腔。
“不是把个人爱好强加到他们身上,主要是让年轻人通过学戏,培养他们开放的胸怀和性格,以便自觉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艾力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