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热闹的鼓点,厚重的帷幕徐徐拉开,一瞬间,耀眼的灯光亮起,精美的舞台衬着华丽的戏服熠熠生辉……这是大家经常在正规剧场看到的秦腔表演场景。然而,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有三十几位秦腔爱好者组成的锦林秦腔剧团,常年在一间地下车棚表演,依然赢得满堂喝彩。剧团的成员年长的年逾古稀,最年轻的也快五十岁了,没有一位是科班出生,而他们表演的场所就是大武口区锦林花园三区的一个地下车棚。
地下车棚改成小剧场
3月7日上午,在67岁的剧团成员殷天明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地下自行车棚,拐了两个弯,又下了两道坡,才看到剧场所在地。“剧团成员是从矿上退休的矿工和家属,搬到锦林小区以后,爱好秦腔的人在社区办事处的协调下,组织起来成立了秦腔团。剧团2009年刚成立的时候,只能在街边唱,直到2011年,经社区办事处协调,才有了这个‘室内’剧场。”殷天明说,剧团成员花了几个月时间把车棚清理干净,改造成现在的模样。
地下车棚面积不大,但作为小剧场,该有的一应俱全。化妆间、舞台、观众席……用几块布帘子一拉,就隔成互不干扰的空间。剧团另一成员孙昌林指着观众席说:“这些椅子、桌子,都是大武口区文化旅游局给我们捐赠的,市上和大武口区的文化部门也先后给我们捐赠过音响、耳麦、服装。”
虽非专业也有模有样
下午1时左右,剧团成员来到“地下剧场”化妆彩排。原来,秦腔剧团受社区邀请,精心准备迎“三八”妇女节的演出。演员们一就位,立刻熟练地涂抹油彩,挑选戏服。化妆间靠墙的位置,有一排复古大木箱,里面装满各式各样的精美戏服,一旁珠光宝气的头饰也让人目不暇接。正准备上场的演员李彩琴介绍说:“这些大木箱好多是小区居民捐的,戏服和头饰一部分是我们自己买的,虽然秦腔只是我们的业余爱好,剧团成员经济也不宽裕,但是因为这份热爱,即便非专业,也要有模有样。”
剧团成员柳艳萍虽然没有参加彩排,也早早跑来帮忙。看她忙前忙后的样子,谁也想不到她忍受癌症病痛的折磨四年了。“我做化疗头发都掉光了,但我还是要唱秦腔。虽然我们这些人不年轻,但都是从心底里热爱秦腔,渴望这个舞台。”
化好妆的演员们在“地下”剧场彩排,虽然不是华丽的大舞台,可是不管是台上的演员,还是两边的乐师,大家全都一丝不苟。稳健有力的步伐,中气十足的唱腔,让人想不到台上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
剧团成员渴望更大舞台
7日下午2时30分,锦林社区迎“三八”妇女节文艺汇演正式举行。秦腔剧团第三个登台,广场上不时有冷风吹来,而观众还是很捧场,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喝彩声。
锦林社区主任雷晓玲告诉记者:“秦腔剧团在我们社区一直很受欢迎,剧团成员们也练得很刻苦。年前排练了20多天,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五一直演到正月十六,30多个节目天天不重样。”雷晓玲说,该社区居民多为矿上退休人员,还有一些残疾老人。为了让老人们晚年能够过得开心,社区一直大力协调和支持居民们自发组织文艺团体,为他们提供帮助。但因为社区经费有限,所以工作开展并不容易。
“我特别喜欢去地下车库听他们唱戏,有些老人从早上10时一直听到下午6时,对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确实是一种精神慰藉。”锦林社区居民雷老先生说。
谈起剧团以后的发展,剧团成员说,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能在地下自行车库唱,偶尔能在公园广场的露天舞台表演,但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就是以后能够去更大、更专业的舞台表演,带给更多人欢乐。 (尉迟天琪)
虽然只是彩排,剧团成员也一丝不苟。
秦腔剧团“蜗居”在地下自行车棚内。
虽然演出条件简陋,但是剧团成员乐在其中。
锣鼓响起,大戏开演。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段涛 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