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曲剧人”方挑大梁第六代已着手培养——

在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院团中,后备人才稀缺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一把年纪的演员在舞台上演小姑娘的现象并不鲜见。但在北京市曲剧团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将于5月15日在首都剧场上演的曹禺名著《北京人》将把“第五代曲剧人”推向观众的视野。

■ 联合办学符合传统戏曲特殊性

从上世纪50年代老舍先生为这一剧种命名至今,北京曲剧经历了魏喜奎、孙砚琴等老一代艺术家的辉煌,也历经了低谷,无论何时北京曲剧仍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凌金玉告诉记者:“像曲剧这类单一剧种、单一剧团在国家扶植的同时,必须主动想办法吸引‘新鲜血液’的注入。”

“第五代曲剧人”指的是北京市曲剧团和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合办的99级北京曲剧本科班的毕业生。眼下他们已成为北京曲剧的中坚力量。在《北京人》的媒体见面会上,这批“80后”戏曲演员有的唱歌、有的说快板,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艺。

凌金玉介绍说:“1995年,北京市曲剧团开始同中国戏曲学院协商开办北京曲剧表演本科班的事,入学后,文化课与艺术公共课由学校负责,唱腔、台词、表演等专业课则由剧团负责。这种地方戏曲剧团与艺术院校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吸引了一些年轻人的目光,这批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曲剧在后备人才上一度出现的断档危险。”在他看来,联合办学的模式一方面来自传统戏曲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是现代教育体系对综合素质的需求。

■ 每年团里挣得最多的都是年轻人

“培养人才为什么?为剧团的发展。但眼下诱惑如此之多,剧团就一定能够留住这些自己花钱培养的年轻人吗?这就是‘养’的学问。”对于凌金玉来说,如何留住这些人才比招生和培养还要复杂。“拿99班来说,25个人中只有3个北京生源。外地孩子到了北京,住在哪里是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北京的情况,不管是租房还是买房费用都不小。如果你只让他们挣1000多块钱,那他们根本无法在北京立足。当然,解决收入问题的途径是要有选择的。一定要保证这些人才学有所用,给年轻人尽可能地提供演出机会,创造良好的艺术和生存环境。99班学员毕业一回团就在许多剧目中担任了主要角色,2004年团里进行《正红旗下》的制作和排练。而这次的《北京人》,主要角色也是由他们担纲,老演员甘做绿叶穿插陪衬。”据介绍,剧团每年年终都会把大家的收入全部公开,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发现团里挣得最多的其实是年轻人。“挣得多就说明为团里贡献多。年轻人挑起北京市曲剧团的大梁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凌金玉说。

■ 至少20年没有人才之忧

把人才培育出来了,也养好了,还不等于完成了储备人才的全部过程。凌金玉称,“在工作中发现他们的优势和劣势,让他们‘回炉’也是必要的环节。邢驰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因为没有亲自实践过为北京曲剧作曲,所以对北京曲剧音乐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于是我们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她独立为复排的清装戏《珍妃泪》配器。后来团里又把她送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深造,虽然每年的费用不菲,但我认为十分值得。对于其他的年轻演员也一样,只要他们提出合理的继续深造请求,剧团都会批准,而且不用他们自己出一分钱学费。”

除了重点打造“第五代”演员,曲剧团还着手进行“第六代”演员的培养。为此,中国戏曲学院时隔九年将再次招收曲剧表演本科生。凌金玉透露,“今年计划招生25人,参加报名的有216人,就连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声乐专业的尖子生也报考了这一专业,北京曲剧的后续人才问题有望进一步缓解。4年后,他们毕业时22岁左右,‘第五代’32岁左右,北京曲剧至少在未来20年没有人才之忧了。”(记者 郭佳)

(摘自 《北京青年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