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是文化圣山,自古以来孕育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佛教、道教、儒教,三教荟萃于嵩山,携手竟相发展。中国最早的农时历由郭守敬在嵩山观星台创造,比现在的公历历法早三百多年。少林武术由少林寺院武憎在操练中演绎而生,已发展成国际武术。在近百年来,河南第二大剧种——河南曲剧也是在嵩山这片热土上诞生,扎根发芽,全国365个剧种中,只有河南曲剧有具体的诞生地。“河南曲剧诞生地”成了河南的的名牌文化资源,是我们的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爱护,认真保护。

一、河南曲剧是怎样诞生的

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从高跷曲子到河南曲子,结过两次升华,由三部曲组成,即高跷曲子—台子曲子—舞台曲子(河南曲子),后来定名为河南曲剧,这两次升华都是在李洼完成的。

(1) 高台曲子在登封李洼村诞生

______高跷曲子转为台子曲子是在李洼村开始的

1926年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时,农民的生活很苦,衣难遮体,食难充饥,临汝县郑铁楼村的关遇龙、朱万明一行几人,(有汝州的、汝阳的、也有南阳的)到李洼村卖艺谋生,也是幕名朝着李祖白而来。李祖白就把他们安排住在本村李家祠堂里,吃饭就到各户家里,你家安排一人,他家安排两人,这顿在这家,下顿到那家,要求大家热情招待。在村里的十字口踩高跷演出,这是村里的中心点,地方也最空旷。

刚踩着高跷唱了半天,天就下起了大雨,一连就下了5,6天,天晴了,地上到处污泥多深,没过脚脖,仍然无法演出,都很着急。这时候,李洼村的负責人李祖白,(保长,李家的祖长、打过煤窑,哄过戏),感到无法给群众交待,而且早已心中有数,和关遇龙、朱万明一行人商量,干脆去掉高跷站着唱吧。他们听了大吃一惊,又很难为情,不答应吧,在人家这里白吃了几天饭,待咱又厚诚又亲热,无法张口拒绝;要是答应吧,去掉高跷站着唱,就成了唱戏的,下九流,名声不好听,又有死后不准葬入祖坟之说。可还不能不把他的话当真,思考再三,他们一行人商量,只在这里登台唱一次,就“跪地插香发誓赌咒,苍天在上,谁也不许把登台唱戏的事情说出去!如果谁走漏风声,叫他遭天打雷轰的报应……”就这样,他们很不情愿的答应了下来。

1926年农历4月初7日,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他们拉道具的铁角车拉过来做为平台,上边同时能站上两三个人,他们去掉了绑在腿上的高跷木棍,站在平台上唱了《祭塔》,《杨八姐闹酒店》,很受群众欢迎。

这种演唱形式是高跷曲子到舞台曲子的过度,最突出的贡献是去掉了高跷,使高跷曲子走上了台子曲子,这就是舞台曲剧的萌芽,舞台曲剧的胚胎阶段。这一大步是苍天给李洼人的恩赐,客观条件使李祖白对高跷曲子有了新的创意,产生了改造高跷曲子的念头。李祖白领过戏,胸有成竹,提出了新思路,新概念---去掉高跷,台子上唱曲子。从此,使高跷曲子的表现形式向舞台曲子的表现形式的转化迈开了关键的第一步。 这一新的发明创造为河南曲剧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事实说明,曲剧在登封李洼村第一次登上了高台,李洼的李祖白创造了高台曲子,关遇龙、朱万明是登台的带头人,登封是曲子的诞生地,汝州是第一次登台演员的出(诞)生地。

(2)、舞台曲子在李洼村诞生

——台子曲子转为舞台曲子是在李洼村开始的

(后来叫河南曲剧)

二个月的时间快过去了,很快就要到农历六月十三日。在李洼村这天是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刹庙会,据说是龙王的生日。每到这天,家家都要为龙王摆祭品,村里用文艺演唱表示庆贺,热闹非凡,以求龙王普降及时雨,施恩于民,五谷丰登。过去都有踩高跷,撑旱船,唱越调,说大鼓书,唱尖板词的形式。今年有了新招,都认为唱台子曲子很新鲜,也免得到外地找剧团,提前就作准备,李祖白组织,在龙王庙前用砖垒起了一个长8米,宽2.5米,高0.5米方台子,买了红布加工成一块大布挂在龙王庙门口墙上做底幕,当时叫遮堂布,唱戏的在上场前站在后边,台子下看不到,大家又兑白布做个棚,挂在台子顶上,拉弦的,打鼓的都坐在东头,加上了小铜器。这就象个台子了。这种形式搬用于当时的越调和高调(叫梆子戏)。这个小舞台至今还保存完好,有时还用来临时搞个小唱,开会讲话等。

这次登上舞台演唱的都是本村人和周围几县的名人,(朱万明一行走后,无有联系没再回来,也不再登台)本村有拉弦的,有打鼓的,有会踩高跷唱曲子的李圪塔、李小央、李文卓、李老虎、李大川,李七林,李银祥,李老戴,伊川的陈长安、郭太超(郭圪垃)、孔海东、刘金水、李长水,登封的王天水、宋六金、王宽、白黑旦等。他们都是与李洼相距1-2里的临村人,他们过去逢李洼庙会,都不请自到,也有提前相约。今天一说在台子上唱曲子,都高兴透了。一分主次角,又配些配角就开戏了,越唱越来劲,一连唱了三天。演的有二进宫、书馆会、丁郎认父、丁生扫雪、天河记、刘全进瓜、哭红堂、武松杀嫂等剧目。刘金水演的怕老婆顶灯台独角戏,从那时越唱越好,唱遍了各地,唱来了几代人,这些人在文革前后才去世。这是李洼人在我国打的第一个曲剧舞台,唱的第一回舞台曲剧。是舞台曲剧的正式诞生。

李洼村的六月十三日庙会有个怪现象,晴空万里,开演半个时辰时,一定要下大雨,让人都躲闪不及,说也奇怪,半个时辰过后,又烈日当头,人站在水里,仍不误看戏,雨也只下方远二里地。年年下雨,年年唱戏,一直到现在还很灵验,你要不信可去一试,现在仍唱庙会戏。
李 洼人爱曲子戏,村大人多,有力量为戏曲投资,而且也都爱付出,也有基础,早些年,外地人-- -柱自掌班,在村里成立过越调剧团。在这个庙会过后,就在龙王庙门对面30米处盖起了戏楼。

李洼人爱高跷曲子戏,有上百年历史,在附近很有名气,李老虎演的水平最高,会蹦会跳,会坐地而起。会拉弦子的,打铜器的就十几人,代代有人。唱差不多的人就更多。连智力不全的人都会曲子戏,李更须智力不正常,会拉大弦,(5年前去世了)智力不全的程章说话都不到位,却哼起曲子调来有板有眼,一点不差……一家族宗几代会唱会拉的就有十多家:祖孙三代的有:李银祥-李水清-李贯英;李天要-李超-李延章;李老戴-李大川-李锁和李发庭;李小央-李贯卿-李延斌和李世斌(会唱、会拉大弦);李银川的三个儿子李雷、李金铎、李长青、孙子李宏民;李七林-李大卿父子;李圪塔-李群多(会拉会唱),李稳铎、李老汉、李妞妞(兄妹)-李秀芳;吕发魁,吕炎明-吕改良叔侄三人;会拉大弦的李梦机-李天新-李丙辰祖孙三人;李老万-李更须父子;李卿瑞-李少峰和李红梅(会唱)叔侄(女)三人;李同乐-李干卿(掌鼓)父子二人;李作敬,李长帅(硬场)兄弟二人……。李洼村的高跷戏在当地很有名气,不断到各地演出,方圆百里都说李洼是曲子窝。

正是李洼这块特殊的土壤,具备了让曲剧从去掉高跷唱平台戏的萌芽状态,过渡到舞台曲剧,让其诞生并成长壮大。李洼的庙会是曲剧成长的客观条件,也是催化剂,李洼人酷爱曲剧,在群众中有近百年踩高跷的历史基础,有会唱会拉的艺人是曲剧能成长的主观因素,李洼村大、人多、力量大有经济实力,建了小台子和戏楼,有自己的乐队,有哄过越调剧团的经验作基础,这是曲剧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这三个条件,只有在李洼村才同时具备,如果是在别村即是去掉高跷,在平台上唱几段戏,曲剧也不会正式诞生,更无法成长,也就不会发展到各地之说。恐怕早已夭折了。正是李洼曲剧舞台戏的演唱,才影响到各地,有了多家唱曲剧的组织。无形中 也促成了朱万明一行人二年后(1928年)再次登台演唱,公开演唱。 李洼人打了第一个曲剧舞台,唱了第一场舞台曲剧,曲剧在这里完成了曲剧诞生的三步曲——由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台子曲子又转到舞台曲子,开始走上发展状大,后来叫河南曲剧。河南曲剧在李洼村正式诞生了。

二,李洼的农民创造了河南曲剧

李祖白是河南曲剧的发起人,创造人,是曲剧之父。

李祖白是村里李姓的族长,也是村里的负责人——保长,在当时是企业家,开办煤窑,施舍乡里,,用打煤窑的钱,办有剧团,活跃山村贫困的农民文化。最早办了越调剧团,由临汝夏店的柱子掌班,,不断到外地演出,平时在村里演唱,村里一年曾经唱过十三次戏。办了几年,剧团跨了。他在村里没有办过坏事,对村人乡邻和气可亲,不欺不诈,公私分明,群众送匾“品重乡里”。

为什么从没有人说过李祖白是曲剧创始人呢?

(一)是人民的认识水平有限,曲剧是非物质文化,没有物质文化那样直观,容易定论,难免有误,才出现了现在的被动局面。

1。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他把生产的设备,工艺,办法都想好后……,一定有很多工人去帮助试验实施,把它变成现实。但是发明人是蔡伦,历史上没人说这些工人发明了造纸术。

2、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是他第一个也是独一个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了1+1=2。但是,这个猜想是哥德巴赫想出来的,提出来的,他没有证明1+1=2。但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说,也不会说是陈景润猜想,都说是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猜想永远是哥德巴赫的。完成人不是猜想人,猜想人就是发明人。

3、从曲剧的很多历史资料都可以看到,在1926年农历4月初7日,在把高跷曲子搬上台子曲子的过程中,李祖白对关遇龙一行人提出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关遇龙一行人很难为情,思考再三,最后跪地对天发誓赌咒……。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才迈出了这一步。很容易看出,谁是主动的,谁是被动的,谁是发起者,谁是被发起者。谁是创办曲剧演出的发起人,谁不是发起人,一目了然。

(二)李祖白是村里的负责人--保长,曲剧的记载文章都出于解放后,文革前,阶级路线划分比较清楚,没人去冒险提他为曲剧创始人,为他发奖状。更没人去为他明辨是非。

(三)登封的文化底子太厚,能作文章的大事太多,没人来及为李洼的曲剧发源地去记录宣传。再者,登封人老实憨厚,与世无争,对报导朱万明一行人在李洼登台演出是必不可少的一段故事,对谁是创始人,谁应该去领奖,无人去作文章,无人再去考究,也占光非浅。

李祖白是创办曲剧演出的发起人,倡导人,设计师、创造人。是他提出“要关遇龙一行人去掉高跷站在铁脚车上演出的”想法,他能提出这种观点,并非偶然。1、天时客观条件适宜,被逼而出。2、他打过煤窑,哄戏(组织剧团)多年,胸有成竹,有台上演出的经验,有这样的思想。3、他有经济实力,在村里有权有地位,说话有人听,能发号施令,并非无名小卒,说出话来能在地上砸个坑。关遇龙一行人会把他的话当真,才走出了不情愿的这一步。只有他,才会把新的设想变为现实。

李祖白创造了河南曲剧,可谓“曲剧之父”,是曲剧的设计师,缔造者,是当之无愧的,在科学道路上是不分阶级的。关遇龙一行人是去掉高跷的带头人,完成人,功劳非浅,应铭记在心。

2009年农历 6月13日在李洼村的龙王庙会上,同时也是庆祝曲剧诞生83周年的大会上,河南曲剧权威专家,艺术院研究员马紫晨先生,专门为李祖白平反昭雪,指明李祖白创造了曲剧,在宣读为李洼诞生地立的碑文中说“祖白倡导甩跷亮技”。李祖白的功绩已经肯定。

以上是从曲剧诞生的形式而谈的。曲剧的唱腔,音乐设计来源于南阳,洛阳,开封一带周边县市的高跷曲子,相传已四百多年,有成千上万无记名的艺人在相传中创造,修改完善的,创始人已无法考证,大家都已公认。

李祖白善以待人,群众送匾感谢赞扬“品重乡里”。

三、曲剧是怎样发展到全国的

(1)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在登封李洼诞生

----中国第一曲剧团<李洼醒民剧团〉

1926年6月在龙王庙会上唱了第一台舞台上的曲子戏。

1926年10月前后,在龙王庙对面30米处盖起了戏楼,专为龙王庙会唱戏用,庙会下雨,不误唱戏。台子上用二根柱子隔为三间,中间一大间为舞台,两边各为小间,面朝北,西边为乐队,东边过人用,楼梯用石头垒成,与其相接,柱子上有挂晚上唱戏用的老鳖灯的架子插孔。台子后边墙上还有两个解小手用的尿槽。(当时大多都是男演员)房顶用小瓦砌成。从盖起戏楼,李洼开始唱曲子戏,从没唱过其他剧种,这个舞台上也只唱过曲剧,文化大革命前后因太小,没再用过,在1975年已拆掉。这个舞台就是曲剧的专用舞台,这在中国也是唯一具备曲剧专用的舞台。唱戏时,台子下还拉上用白布做的棚,供群众看戏、避雨用。

庙会戏演唱后,轰动了方园左右近百里,来看戏的人很多,由于是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求雨敬神庙会,来烧香的人很多,有的也很远,加上外地来参加演出的老艺人,消息传的很快,传的很远,附近县乡来邀请去为他们唱戏祝兴的不断,李祖白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时又在红遮堂布上写了“醒民剧团”四个大字,大家就一块到外地演唱,这就竖起了曲剧的大旗,招来了各地名演前来登台和随队外出演出,这就是中国第一曲剧团——李洼“醒民剧团”。大家推选本村李银川为剧团的掌班人(团长,他的三个儿子二个孙子都上过台唱戏,三儿子李长青,是新乡市曲剧团团长),李祖白是保长,戏主,(村里)负责剧团的一切费用。从此,,唱舞台曲子的组织——曲子剧团正式诞生了,这是国内最早的曲剧团,中国第一曲剧团,也是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曲剧团。

李洼的剧团,开始是业余剧团,主要是逢年过节,庙会在本村演唱,吃自家饭,唱义演戏。 外县乡不约而来的艺人也越来越多,有卢山的李香水,宜阳的杨四,汝阳的肖福,陆兰,伊川杜二库等,队伍越来越大。这个曲剧团在1927年开始外出演唱,开始了他的职业演艺生涯,从颖阳出发,到伊川江左--汝阳大安—临汝夏店—平顶山—南阳—许昌—安徽亳州…….。

李洼人酷爱曲剧,在村里从不唱其它剧种,凡外来演出的,是会唱曲剧的叫演叫唱,不是曲剧就不接待。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李洼人酷爱曲子,不仅有上百年的历史,当代人也更为突出,大人小孩都爱听爱学爱唱曲子,没有人唱豫剧。小孩也会唱曲子。1967年,李社,李小翠,李灵敏,范素敏4个小女孩才5、6岁,就在台子上仿唱《四个老婆笑哈哈》,唱的有板有眼,步子也很入弦,群众不断拍手鼓掌。

李洼村的曲剧团,从1926年7月成立后,经久不衰,直到现在。刚开始几十年,是由以上这几个县市的名艺人和本村人组成,随时组成帮队,到各地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仍然活跃在曲剧舞台上,自编自演的“忆苦思甜”“毛泽东思想放光芒”在县第一届汇演中选送参加开封地区汇演,材料编入县文艺材料。第二届汇演时,自编自演的“四个队长谈心”又选送开封地区演出,连连夺冠。文革中间,演唱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滨”“白毛女”等。文革后,恢复了历史剧,又更名为李洼曲剧团。演唱有“呼延庆”“秦香莲”“卷席筒”“包公辞朝”“二进宫”“大保国”“探皇陵”等,演唱到灵宝,陕西,洛阳各地。1993年还到登封君召演出,1995年到偃师肖村演出,1997年在中灵山演出……。近几年,每到冬季初春,村里就组织年轻人排戏学戏,在灯节和庙会上,组织小型或大型演唱。李洼曲剧团久唱不衰,人才辈出,对曲剧的贡献和执着,让很多大剧团都望尘莫及,唯一能经受住歌曲的冲击,业余的剧团,回村各回自家,招之即来,形无实有,这种模式使李洼曲剧团能坚持到最后,不亏为中国第一曲剧团,也不亏为河南曲剧发源地的剧团,是曲剧界的楷模。

(2)、中国第一个曲剧学习班和星星之火

——向全国输送了大量曲剧人才

从第一个曲剧团成立以后,应邀不断外出演唱。1927年这次外出演唱,又扩大了队伍,吸收了很多爱好曲剧的年轻人,李超、李水清、李长兴、李丙申等随团而行。一是为了跑龙套(打旗,卫兵),二是办了随团曲剧学习班,培养后人,还可配补丁角。青年爱好者,过去都是在台下自发的看唱学戏,今天变成了台上与老师面对面的跟着老师学戏。剧团组成后,把分散的老艺人们组合在一起,相互切磋演艺,作词作曲,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见效很快,收益很大,完善提高很多剧目的剧情内容,提高了演艺水平。集聚老艺人,培训新演员,是从李洼开始的,这是最早的曲剧学习班,曲剧学校。

李洼曲剧戏班,培养了很多新学员,充实扩大了自己的演唱队伍,使剧团名声越来越大,本村有很多学员,学成后走上了社会,成为曲剧界的骨干,为曲剧界造就了不少人材,如新乡市曲剧团上的主演李长青,其父是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团长,本人是现在新乡市曲剧团的团长,主演武生。原登封县曲剧团的李显功,外人送号三不服,唱红了几个省市县。河南省郑州市曲剧团的李发强。李秀伦在2001年夺得123期梨园春擂主。从李洼舞台上走上工作岗位的王延如,李玉彩,吕发魁等。

李洼村的小舞台和曲剧学习班,,也为不少的外乡人渡金发光,他们在这个小舞台上有了用武之地,天才得以发挥,走上了县市级大舞台,成为名人名家。河南省曲剧团的耿更辰,导演,已拍电影《下乡》和《赶脚》,多次戏剧观摩大赛获奖,在中南海演出,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合影留念,(此照片挂在耿家),他的弟子高桂枝、王秀玲、海连池、张香兰、万宝珠……。开封地区曲剧团的耿长海,洛阳地区曲剧团的王富有(拍电影‘寇准背靴’中的八贤王),临汝曲剧团的杜二库,曲剧大王范随林(颖阳人)唱红了陇海线,曾在邯郸曲剧团,后在临汝,(女儿范兰英都为该团的骨干、团长)。伊川曲剧团的郭太超(郭圪垃),刘金水(曾与王秀玲合演《扳干柴》,为王秀玲的义父和艺师;海连池曾在登封拜刘为师学艺,他的义子和徒弟赵德春在河南省曲剧团,…….),陈长安,孔海东,编剧,导演,黑胡,后来在河北邢台曲剧团,主编《阎家滩》剧本,由河北省出版社出版。登封曲剧团的王天水创建多个县级以上的曲剧团,……他们都在李洼的舞台上亮过相,自由登台。他们都曾是李洼醒民剧团的成员,学习班的教员和学生。李洼的小舞台,是很多名艺人的摇篮,让他们从这里走上成功之路,很多人都成了曲剧团的创建人和骨干。把曲剧推向全国,是从李洼开始的。

(3)、登封(李洼)把河南曲剧传遍天下

——登封(李洼)是曲剧团的发源地,让曲剧团分布各地

河南曲剧在李洼村诞生,成长壮大得到发展。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曲剧团——醒民剧团。在李洼曲剧团的影响下,方圆县乡先后出现了多个唱曲剧的组织,颖阳村、夏庄村,常寨村,刘寨村,庞窑村。李洼人除了办好自己的剧团外,也帮助周边办了很多地方剧团,县级以上的剧团就有八个,帮助组建乡村级的曲剧团就更多了。醒民曲剧团的成员,后来分散全国各地,把曲剧推向全国,也把曲剧团带到全国。王天水创建嵩岳曲剧团,1956年县里改名为登封县曲剧团,汇集了全县和外地的民间艺人,招收了不少青年演员,随团办了戏校班。县曲剧团也被县政府编置入册,常年活跃在中华大地。70年代又晋升为开封地区曲剧团。 王天水后来创建了新民曲剧团,又改名为洛阳曲剧团;与孔海东二人还创建了邯郸曲剧团;邢台曲剧团;王天水,郭太超(郭圪垃),陈长安创建了伊川曲剧团;杜二库,范随林创建了临汝曲剧团;河南省曲剧团,是由耿更辰在大金店组织的曲剧团,后改名为新生曲剧团,又更名为郑州曲剧团,又升为河南省曲剧团。这些人都曾是李洼醒民剧团的成员和骨干,他们分布全国各地,把曲剧团推向了全国。很多剧团都来自登封李洼的醒民剧团的成员所创办。

登封曲剧团,演唱了很多历史剧,由登封何国正、李国章主笔,以登封的历史背景,自编自演了历史剧“卷席筒”,唱红了祖国各地,正准备拍电影时,可惜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被耽误过了时机,这个剧目久唱不衰,李敬宾,吴长胜演的小苍娃,演出了新水平。现在又唱红了海连池,但美中不足的是海连池不是演唱小苍娃的角才,这是导演的失误,能创作出久唱久鲜,谁唱谁红的历史剧,这是登封人对曲剧的酷爱、执着和贡献。这是外地任何县都没有办到的。

由于登封曲剧团的演艺水平较高,在七十年代全团晋升为开封地区曲剧团。

四、登封李洼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

河南曲剧发源地到底在哪里,河南曲剧界上下级都公认曲剧在李洼村诞生,很多历史资料都有记载,但不知为什么,现在有了不同的认识。

研究曲剧的发源地,可从两方面说起,像电脑一样有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他的硬件部分,即从诞生的形式来讲,从高跷曲子走上台子曲子,台子曲子又走上舞台曲子,都是在李洼村完成的,它诞生于李洼,李洼村就是曲剧的诞生地和发源地。它的软件部分,即是内在的东西,即曲剧的曲调牌子,唱腔设计,音乐设计来源于何处。。

1、曲剧发源地组成的软件部分,即高跷曲子唱腔的发源地。

高跷曲子流传于中原大地的郑州、开封、洛阳、一带的民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南阳大调曲子很出名,别具风格(一人演多人)。开封的曲子从明代至今,有踩高跷的,也有坐唱的形式,那时已唱陈三两的剧目。李洼的曲子戏,是标准的洛阳曲子,中原北部都是洛阳曲子。洛阳、伊川、汝阳、登封、密县、偃师……一带都有踩高跷唱曲子的习惯。现在登封还有很多乡村保留着高跷戏,遇到高兴事时,出来扭一扭,热闹热闹,君召的宋沟,海渚,蔺沟,颍阳的厐爻,刘村,宣化的七里庙,送表的马爻,伊川的程村等。外县肯定也不少。

当时的曲子是这样流传的,无学校无广播,全靠口头相传相教。曲子好听易学易唱,你传给我,我传给你,这个村传到那个村,这个县又传到那个县,这样传了几百年,传遍了中原大地,边传边修改,边创新边升华,越唱越好听。很多人一听就会,不论会不会踩高跷,也不论参加不参加演出都会唱几句曲子,哼几个曲调。

流传的曲子戏,都是那些剧目,那些唱词,你会他会,大家都会。唱得大同小异,结构一样,八九不离十,这些艺人到一块,不论来自山南海北,相距多远,到一块都能合作演出,马上登台。曲剧为此又叫“窜班子”戏,现在还保留着这个美称,人所周知。

河南曲剧的曲牌子,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这是成千上万民间艺人共同的功劳和成绩,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是大家共同的创举。河南曲剧的曲调已无法考证最早是哪个县哪个村先唱了高跷曲子,如同予剧一样,不再考究它的来源地,故中原大地都是它的发源地。已无再争论,现实生活中都不再谈及。

2、曲剧发源地的硬件部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曲剧发源地。

指的是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是在哪里完成的?舞台曲子是从哪里开始的。问的是地而不是人,问的是曲剧诞生地而不是第一次登台的演员的诞生地。问的不是第一次登台的演员从哪里来的,临汝朱万明在登封李洼村登台演出是一段必不可少的故事,离了李洼村,一切事实便皆为空,要不就讲的含糊其辞,让人难以置信。朱万明是去掉高跷的带头人,是高跷曲子转为台子曲子的完成人,他们代表的是人,而不代表曲剧。演员和曲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演员是人,曲剧是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临汝郑铁楼村是朱万明的诞(出)生地,而不是曲剧的诞生地。朱万明出生和曲剧诞生两者前后相差三十六年。不能把曲剧的诞生地和登台人的出生地混为一谈,也不可相互替代。

3、登封(李洼村)是曲剧的发源地,明正言顺,名副其实。

是不是发源地,首先必须是诞生地,其次对曲剧的发展要有所贡献。曲剧是李洼李祖白创造的,李洼村是河南曲剧诞生地,这是曲剧发源地的首要条件,再者,曲剧从这里发展到了全国。(1)、1926年农历4月初7日,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是在李洼开始的。(2)、台子曲子过度到舞台曲子也是当年在李洼完成的。李洼具备完成此任的三个条件。年年要唱的6月龙王庙会戏是曲剧诞生的客观条件和催化剂;李洼人有上百年踩高跷唱曲子的历史,这是主观因素;李洼村大人多,有经济实力,哄过越调剧团,这是物质基础。没有李洼村的这三个条件,曲剧早已妖折不存在了,更不会有今天之争了。(朱万明一行人也不会在二年后(1928)年重新登台,公开登台。)(3)、李洼村的李祖白创造了舞台曲剧,是曲剧唯一的创始人,是曲剧之父。朱万明一行人是高跷曲子转到台子曲子的带头人、完成人。(4)、中国第一个曲剧团是在李洼诞生的,把艺人由个人组合到正式剧团是从李洼开始的,培训新学员,办学习班是从李洼开始的。李洼的6月庙会后,成立了“醒民剧团”,这是中国第一个曲剧团,很多外县乡的老艺人幕名而来,加入演唱。1927年外出演出,招收了爱好曲剧的青年,办了学习班,把过去自由场外看唱学戏,变成了台上与老师面对面的学戏。是最早的曲剧戏校。为曲剧界造就了很多人才,培养了很多名人名家。(5)、把曲剧推向全国是从李洼开始的。台子曲子的演唱消息是从李洼传出去的,(连临汝人夸口讲,也说他们在李洼x年x月登台演出了,也没说过他们在临汝某地登台了。)影响到周边地区,才有了多家唱舞台曲子的组织;李洼醒民剧团的演员又成了多家剧团的成员、骨干和创建人,他们又分布到全国各地,他们把曲剧推向了全国。(6)、把曲剧团推向全国也是从李洼开始的。李洼醒民剧团的成员,后来创建了八个县级以上的曲剧团,河南省曲剧团,洛阳曲剧团,开封地区曲剧团,邯郸曲剧团,邢台曲剧团,伊川曲剧团,临汝曲剧团,登封曲剧团,……李洼的曲剧发源地为河南曲剧的飞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事实说明,登封(李洼)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

五、为什么说河南曲剧的发源地在登封(李洼村)

1、《中国戏剧志/河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1983年659页,《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1995年1668页,都这样写到:“……早在民国15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郑铁炉村和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朱万明、马清坡、陈书奇、李富生、郑君等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颖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不能踩高跷演出,应观众的迫切要求,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跷的牛车搭成高台,而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此高跷曲子走上了舞台。…… ”“……1928年,朱万明在洛阳看了文明戏,(通俗话剧)的演出后,受到相当大的启发,便与“玩友”结伙进城,在洛阳老集的一个坑院(“胜利舞台”原址)演出《戒大烟》《放足》《李豁子离婚》等时装戏,受到欢迎。……”

2、《老人春秋》2005年8期56页,李泉河文,“朱万明与曲剧”中:“……1926年农历4月初7日,朱万明率领的‘同乐社’应邀到登封县的李洼村演出,不巧天降大雨,路滑不能踩高跷。但群众要求又非常迫且,无奈他们商量,去掉高跷登上戏楼演出,但又约定‘回去后,谁也不准说上了戏楼’而且还起了誓。……”

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1989年11月出版。第4页:1926年4月初7日,临汝县朱万明为首的‘高跷班’到登封县颖阳李洼玩会。因天突然下雨,地面泥泞,无法踩唱,农民又急切看戏,他们借用四辆牛拼拢,铺上棚板,在临时搭成的‘舞台’上演唱了“祭塔”“杨八姐闹酒店”…….。

4、《临汝县志》、《登封县志》1990年版559页:“……《中国戏剧集》载:1926年,洛阳朱万明的同乐社到辖区颖阳乡李洼村演出,因下大雨高跷不能踩,群众又不让走,演员第一次甩掉高跷,在用牛车并起的舞台表演,曲剧由此开始,方登上舞台演出。……”

5、摘自《河南曲艺志》的文字,“民国十五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临汝县郑铁炉村朱万明、大张村关云龙率领‘同乐社’一行16人去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天下雨不能踩高跷,应观众迫切要求,去掉高跷拐子登上该村戏楼演唱,演唱的节目是《祭塔》等,结果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6、 河南戏剧学会为了表明曲剧在李洼诞生,根在李洼,李祖白创造了曲剧,是曲剧第一次登台的发起人,关云龙,朱万明是第一次登台的带头人,为了让后人不忘,于2009年八月三日在李洼村的龙王庙前,刻石立碑以记,碑文于下:

颍阳李洼 河南曲剧登台圣迹之碑
河南省戏曲学会

登封市人民政府 仝立

噫嘻 伟哉登封 嵩岳之域藏龙卧虎夏禹古墟 少康中兴 论国故地 颍阳李洼 有凤来仪北览风门 南观翠峪 民风淳厚 崇尚礼仪尧天舜日先哲遗迹 沧海桑田 世俗为继 龙王庙会 秋报春祈 乡绅祖白 唯善是举李姓族长惠在群黎 与民同乐 声动寰宇 四月初七 踩唱俚曲 兴致正浓突降大雨腿陷泥淖 难舞八俏 祖白倡导 甩跷亮伎万明遇龙 激情砥砺 宣誓喻志勇脱绊羁节目续演 皆大欢喜六月十三 本村哄戏 虽非梨园

另饶奇趣 社名醒民簪裙毕集战乱迭起 僻野鸣镝 血洒疆场 将军驰驱换来盛世可歌可泣 曲剧重生 充满活力 八十三载 响彻云霓 誉满神州 讴歈万里饮水思源 无愧圣绩根在李洼 勒石以纪社会和谐 春光旖旎

马紫晨撰文 2009-8-3

7、河南《奔流》1963年x期,百度网上,(朔源话曲剧)(曲剧是这样形成的)(曲剧介绍)等都有同上的记录。大家可以查阅。

8、本村老年人李德阳、李红儒、李显功、李杠子,李全中、李平天、李军章、【李学良、李长江、李秀丝】等人的口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