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二十三,糖瓜粘,请香放炮过小年。芝麻秸,撒满院,灶王爷骑马上西天。”喜庆的儿歌讲述着老北京家家户户过小年的热闹与喜悦,同时也拉开了由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北京曲剧《正红旗下》的序幕。
北京曲剧,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扎根于老北京文化,主要讲述北京人的生活。以单弦曲牌为主要音乐素材,同时兼收北方曲艺和民间曲调。它京味儿浓郁、表演朴实、演唱清晰、说唱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深爱老北京的老舍先生与曲剧有着不解之缘。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曲剧尚处雏形,老舍先生就对这个充溢着老北京风情、生机勃勃的艺术形式寄予了极大关注。1952年老舍先生亲自来到剧社,与魏喜奎等曲剧老一代演员探讨“曲艺剧”,指出它的音乐风格不统一,尚待戏剧化的一面,还拿出自己新写的剧本《柳树井》交给演员排练,与演员们一起研究确定唱腔曲牌,并按照曲牌的格式逐句修改了唱词,从而确定了以单弦牌子曲统一“曲艺剧”音乐风格的发展方向。老舍先生建议改造旧有的曲牌,逐渐创造与曲牌情调相近的新歌曲,以补充旧曲牌在表现情绪方面的不足。并建议要不断挖掘老曲牌,这样情调既可一致,又可以保存住民族艺术的遗产。
在老舍先生的殷切关怀和剧团演职人员的努力下,当年《柳树井》的上演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老舍先生提议将这种剧目定名为“北京曲剧”,还高兴地讲:“你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填补了北京没有地方剧种的历史空白。”先生满怀期望地为曲剧设想未来:用北京的语言,北京的音乐素材创造中国式的民族歌剧。
如今排演老舍先生的作品已然成为北京曲剧的传统。从标志曲剧诞生的《柳树井》,到《骆驼祥子》、《方珍珠》,到近年来的《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直至今年新推出的《正红旗下》,北京市曲剧团也成为戏曲院团上演老舍先生作品最多的剧团。
《正红旗下》是带有老舍自传体性质的作品,胡薭青曾撰文指出,“其中的父亲、母亲、姑姑、大姐、大姐夫、大姐公公、大姐婆婆、舅家的二哥福海都有实际原型可查,老舍家中确有过其人,而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大体相当。”而这些人物都一一展现在了曲剧《正红旗下》中,清末旗人过小年、办洗三、闹新年、庆满月等民俗风情也历历再现。
(摘自 《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