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周派”创始人周玉珍的最大心愿;
多给弟子留些立在舞台上的剧目
于上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曲剧是河南省第二大剧种,在该省拥有大量观众,特别是在农村更深入人心,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活跃的业余曲剧团。尽管如此,曲剧的传承仍面临诸多困难,资金、剧目、人才等困扰众多戏曲剧种的因素,对曲剧自然也不会例外。已从艺59年的曲剧“周派”创始人周玉珍对记者说,她今年已经64岁了,而最大的心愿是给弟子们多留一些立在舞台上的剧目,使“周派”艺术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
排演曲剧《红娘》遇困难
今年初,一些媒体报道了周玉珍要排曲剧《红娘》的消息。该剧是有别于其他戏曲剧种的曲剧版本,凝聚了周玉珍的很多心血,也给热爱“周派”曲剧艺术的戏迷很大的期待。
半年过去了,该剧的进展如何呢?周玉珍回答说,排一部戏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已经排了一半,虽然河南省曲剧团的领导很支持,但因经济存在困难,还不能按计划顺利推出。
谈起排演《红娘》的一大原因,周玉珍说,尽管自己年过六十,也教着多名学生,但她还是要挤出时间整理改编一些传统曲剧剧目,并希望有机会将它们搬上舞台。因为从目前来看,还没有超过她的嗓音条件和自如运用其唱腔的弟子,她要自己尽最大努力为后辈们多留下一些经过自己演绎的完整的“周派”曲剧表演剧目,并希望弟子们早日超过老师。
周玉珍从16岁就开始收徒,如今最大的弟子已有50多岁,最小的学生是戏校学员班的十几岁的孩子,为何几十年来鲜有弟子脱颖而出超过老师呢?她认为,这与所培养的弟子的天赋、悟性和经历有关。对戏曲演员来说,唱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唱“周腔”的曲剧演员更是如此。曲剧是曲牌体音乐,有大调、小调之分,周玉珍采用的方法是唱腔唱法双向互补,大调唱腔用小调唱法,小调唱腔用大调唱法。唱“周腔”特别讲究用气,而学“周腔”的曲剧演员大都用气不好,达不到周玉珍老师的功力。周玉珍坦言,有时候演唱时气息的运用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老师说得再多,也靠学生在实践中仔细领悟并熟练加以掌握。谈到弟子们的未来发展,周玉珍说,有一些青年演员已显出天赋,具备了超越前人的可能。
青年演员要具备多种能力
排演《红娘》遇到经济困难令周玉珍很感慨,她说,如今排一部戏已经与她年轻时的方式有了很大不同,现在团里排戏很多时候需要主演去拉赞助,而演出市场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由于专业曲剧院团不如民营曲剧团的演出市场情况好,出戏也不如民营曲剧团快,专业曲剧院团的青年曲剧演员的演出机会相对较少,同她年轻时相比也要少得多。据悉,河南省曲剧团近年出戏较为困难,一部戏的主演屈指可数,这样青年演员难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演出少,演员的收入也少,而在社会大背景下,购房、孩子的教育费用等经济压力对青年演员来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于是,相当多的年轻演员私下里常去进行唱堂会等形式的演出,没有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业务水平上。更令周玉珍担忧的是,戏曲演员应该具备唱念做舞,而很多青年演员只偏重唱,认为“一唱遮百丑”。事实上,如果演员担当大戏主角的时候,仅仅唱得好是不够的。周玉珍说,她们老一辈的演员当年练基本功是样样都要练的。
针对目前的曲剧现状,周玉珍认为青年演员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坚持每天练功,唱念做舞都要注重;二是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演员;三是还要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能够广交朋友,特别是积极促进外单位与剧团的联姻,借外力来激活曲剧演出市场,同时给自己多创造演出的机会。
创新进取才能脱颖而出
周玉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剧团,凭借亮丽唱腔和精彩表演调到洛阳市剧团后,又调到了河南省曲剧团,她获得了多种奖项,还成为省政协委员。而道道光环的背后,是她艺海冲浪和攀登高峰时付出的超常努力,特别是她在唱腔上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 “周派”曲剧。
戏剧评论家马紫晨曾在文章中评介她说,这样的创新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基于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浓郁的乡音乡情以及在她扮演的多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中一步步领受、感悟出的真知灼见。她在剧团里和舞台上之所以被同仁和观众誉为“新调门”,就因为她从不满足于已有的唱法。像《西厢记》里的红娘、《寇准背靴》中的柴郡主、《跑汴京》中的窦巧姐等角色,她不知已经演出了多少遍,但一直孜孜不倦地在改进调门。清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若止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周玉珍的不断进取精神不仅难能可贵,也非常值得青年演员借鉴和学习。
周玉珍认为,只有创新进取的演员才能脱颖而出,她希望青年曲剧演员担当起传承曲剧艺术的重任,她愿意倾其所得传授,并愿当青年演员的铺路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