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紫晨,今年80岁,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原戏曲文化》主编。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创作中心一级创作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学术生涯60年,编、著、出版各种文艺作品和学术著作142部,内容涉及文学、戏剧、音乐、曲艺等。
20多年来,马紫晨每逢清明,都要去寻找那些已故河南戏剧名家的坟墓,为他们祭扫、立碑。孙延德、阎彩云夫妻,阎立品,陈素贞……如今他祭扫过的故人已达80人,立碑12座。他想用这传统的方式唤醒人们对戏剧的关注。
马紫晨,能唱,能导、能写,他与众多的河南戏剧家有交往。“马老是河南戏剧界的传奇、活字典。”
“走上这一行,是命中注定的,”马紫晨说。他出生在一个开明的自由职业者家庭,父亲燕京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受祖父的影响,马紫晨从小习武,读私塾。受喜爱京剧的母亲影响,马紫晨9岁学戏,12岁登台演出,唱须生。成年后,马紫晨的第一学历是中央音乐学院干部研习班,学的是作曲。后来又上了中央文学研究所,戏剧老师是周一柏。
上世纪50年代马紫晨发表和出版了《18种民间乐器的调查报告》、《河南梆子谱》等9本学术著作。
1984年,马紫晨调到河南省戏剧研究所,马紫晨出任国家重点社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编纂工作。他走遍了全省各个县市,用了6年时间拿下了这一浩瀚工程。在这过程中,他也结识了众多的艺人。
2008年12月16日,马紫晨专程来到西安樊粹庭墓前。“分别54年了,我来看您了,”一语泪双流。樊粹庭也是马紫晨祭坟的第87人。
马紫晨说,按照10多年前的统计,仅从樊粹庭“狮吼剧团”走出来的国家一级演员和表演艺术家就有30名之多,其中包括豫剧大师陈素真等。樊粹庭一生创编了60多部戏,不少仍旧是当今舞台上的热门剧目。“河南戏剧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不应该被遗忘”。
2006年清明前,马紫晨辗转找到曲剧创始人之一朱万明的墓地,发现那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坟头。马紫晨一路打听找到朱万明唯一的儿子朱洪福,发现已80多岁的朱洪福住在祖上留下来的老房子里,守着父亲留下的弦子辛苦度日。经马紫晨多方呼吁,河南艺术研究院和汝州市政府共同投入8万多元,为朱万明刻碑,整理墓园,以供后人瞻仰。
近几年,马紫晨祭奠过宋桂玲、徐凤云、蓝辑吾、蓝文祥、霍云景、周海水,祭奠过张新芳、崔兰田、陈素真、桑振君等这些大师级艺人。马紫晨说:“给已故的河南地方戏剧名人上坟、立碑,我在尽自己的力量为繁荣、振兴民族戏剧艺术做着自己的贡献。”
对举办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马紫晨甚是欣喜。他说,在全国300多个剧种中,能为一个剧种举办这样的盛事,还是不多的。为此,马紫晨与学生合作完成了一部大部头的著作——中原文化丛书《河南曲剧》。这本书记述了曲剧发展80年来“人、事、物、艺”的演变状况。对具有代表性的159位演员、60个剧目、78个演出团体作了简明介绍,对所有曲牌的词格做了归纳。
马紫晨说,总想为戏剧做点事,为戏剧的繁荣发展尽自己的力量。谈到曲剧的发展方向,马紫晨说:“曲剧一定要扬长避短。曲剧的长处是‘二人转式’、‘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用生活化的感人事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回归到草根,它生机勃勃。不要让他‘生于草堂,灭于庙堂’。”
在马紫晨手里,存放着一沓照片,这是陈素真、阎立品、崔兰田、马兰花、刘玉梅等河南戏剧名家生前与他的合影。这些人他是那么熟悉,自己的笔多少次记过他们的唱腔,写过他们的评论。他说,他自己脑子里装了不下3000个演员的“档案”,至少与1000人合过影。
马紫晨说,他将开始写一部记录他们故事的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