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文化既要有“硬件”,也需有“软件”。“软件”在哪里?——需仰仗“智囊团”。2006年新春刚过,北京各大戏曲院团便忙着制定新一年的计划。如今各个院团不再是张口闭口要推出什么戏了,都在营销、包装和争夺人才方面花了很多心思。作为一个专业演出院团,其职能定位除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更为重要的是把产品销售出去。经营思路的变革,势必引发决策方面的调整。就让我们去听听各院团的领导今年的计划里都亮出了什么“法宝”。
中国评剧院:以票友大赛拉动市场
“评剧票友大赛”是中国评剧院面向市场、面向观众的一次很是成功的营销。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剧种的市场大小都是由戏迷的多寡来决定的,而戏迷一般是不可能花高价去捧业余选手的场的,“评剧票友大赛”不仅需要参赛的戏迷踊跃,更需要观看、捧场的戏迷众多,才可能办成有着巨大影响的赛事。于是中国评剧院决定以10元的低票价来带热“评剧票友大赛”。中国评剧院院长吴一平说:“这个大赛就好比是我们的产品,现在它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广泛的影响力。所以,我们今年打算继续办好这项赛事,并找商家拉赞助,明白地告诉人家,我有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是可以产生广告效益的。与企业的合作预示着剧院将打破旧机制的束缚,形成新的活力。我们将把得到的赞助,用到服务于戏迷的活动中,一来能使戏迷、票友、剧院三方获益,二来能使评剧获得更大、更执著的戏迷群体,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这也正是现代营销方式的魅力。”
“评剧票友大赛”成功的关键,还在于铺就了一条使评剧通往平民的路。在活动中,评剧院的所有专业人员都在为票友服务,票友们不仅能与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同台演出,还能享受到专业乐队的伴奏,专业化妆师为他们化妆。吴一平说,提高评剧院的“亲和力”,对开拓评剧的市场非常重要。
中国评剧院艺术处目前正在筹划成立培训部,专门为那些喜欢评剧的票友进行专业辅导。为了扩大评剧戏迷的队伍,评剧院还有意在辅导票友演唱的同时,在化妆、演奏等方面也开一些辅导课,并且把这一套培训服务送到北京的各个区县,甚至搭上已经连续巡回演出了3年的“评剧大篷车”,让北京的每个角落都有评剧的声音。
在吴一平的办公桌上,在新创剧本《美丽的新娘》上勾勾画画了很多的提示,吴一平介绍,这是由中国评剧院副院长刘侗为一团创作的,讲的是农村姑娘彩云卖身为母治伤,嫁给了城里富翁韩老板。韩老板以金钱为手段,诱使彩云成为生育工具,生下儿子亮亮后便将彩云抛弃了,彩云因想念儿子被逼得疯癫。彩云后来成为农村青年宝山的妻子,并再次生下儿子强强。韩老板为了寻找“娘乳”,引得彩云再度变疯,并因此被宝山娘剥夺了喂养权,终遭再次抛弃。彩云寻子时得知儿子亮亮患了重病,身体虚弱的她“疯狂”地以自己的骨髓拯救了亮亮的生命,也终结了自己不幸的一生。
据介绍,这个剧目经过一年多的修改,并邀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进行了研讨,预计将于五一前后建组投排。
北京京剧院:进院校提前挖掘好苗子
采访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不是件容易事,终于约好中午到她的办公室,还有好几个人等着和她谈事儿。真正忙起来的时候,就连上厕所的时候都会有人堵进去让王玉珍签字。“这听起来像是个笑话,不过也是制度不完善的一种表现。北京京剧院这次入选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名单,更大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我们院的体制改革和内部机制改革,比如行政人员的配备比例,领导层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艺术生产的长远规划,市场经营的观念转变等,使我们院的管理更标准化、规范化。”
王玉珍的办公桌上放着北京京剧院2006年艺术生产经营方案,厚厚的一摞,但她更有兴趣与记者探讨人才培养、储备这个话题。“以往院里总是等待着各院校学生毕业以后才开始考虑进人,而现在我们会主动地到各院校去寻找好苗子,一旦有不错的学生就会邀请他们来院里实习,并且用好的政策来吸引他们。”王玉珍道出了北京京剧院人才发展战略方面的“秘密”。王玉珍告诉记者,今年北京京剧院会确立领军表演人才重点培养和外部引进二者并重的人才发展战略,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专项基金”。因为具体操作的方案还需要进一步讨论,详尽的细节现在还不能透露。
下月底之前,交响剧诗《梅兰芳》将会拿出剧本修改方案,4月份带着新版本的《梅兰芳》赴德国演出。王玉珍说:“德国版的《梅兰芳》除了演员是我们的,乐队和合唱队都是德国的,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会很有意思。”演出回国后,北京京剧院会继续加工《梅兰芳》,并参加本年度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剧目的评选。
今年该院一团的杜镇杰将会恢复《法场换子》、《举鼎观画》、全部《范仲禹》等传统戏;王蓉蓉除了恢复《别宫祭江》、《西厢记》外,还会在年底前排演《武则天》或者是《节妇吟》。小剧场京剧《玉簪记》也会在国庆节前后上演,届时董圆圆、朱强,王怡、包飞,张笠媛、张建峰三组主演将轮番上阵。
北京曲剧团:两条腿走路办起“副业”
曾几何时,曲剧在北京出现了如此尴尬的局面:除了圈内人士外很少有人知道北京还有个曲剧团,这一在中国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戏剧艺术似乎进入了冬眠状态,如果不是去年《找呀找呀找爸爸》、《鱼水情》等大型剧目的演出,北京人真是要忘记了北京曲剧的存在。
去年,以北京的好法官宋鱼水为原型创作的北京曲剧《鱼水情》上演时,主题歌“愿做一颗小小的星星”一唱响,剧场里霎时间变得出奇的安静。接着,有人在啜泣,还有军人站起来敬礼,一曲唱完迎来的是观众持久的掌声……北京曲剧团团长凌金玉感慨地对记者说:“我很高兴看到这么多人为北京曲剧动情,北京曲剧不会消亡。”
然而,计划经济下的办团方式已经过时,北京曲剧如何从置身谷底的危机中脱身?这已成为北京曲剧团艺术家们的当务之急。在困境中寻出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生存,这或许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但又是不得不走的路。一年多以前,凌金玉刚一来到北京曲剧团任团长,就开始了在营销方面的努力。去年一年的时间里,北京曲剧团演出了215场,赢得了231万元的演出效益。这效益是怎么来的?用凌金玉的话来说,就是“带着广告找市场,带着市场找广告”。
凌金玉透露,今年北京市曲剧团的重点工作是恢复《珍妃泪》、《少年天子》、《茶馆》、《北京人》等曾经红极一时的“拳头剧目”,还准备以修改加工后的《正红旗下》参加今年文化部举办的地方戏展演。“这些戏因为不常演,所以没有产生持久的热度,而本子却是非常扎实的。我觉得这种资源不应该浪费,所以我并不急于排新戏,而是借老戏的影响重打品牌。”
除了恢复、加工这些北京曲剧的剧目,北京曲剧团悄悄打造的一台电声晚会也即将出炉。这台晚会都是当前最时尚的歌舞、曲艺节目。这些看似与北京曲剧毫无关联的节目,却对北京曲剧团的生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凌金玉说:“我们根据市场需要打造出这么一台综合晚会,是希望能以文补文,让副业产生经济效益,让剧目产生社会效益,最终扩大北京曲剧的影响。”
北京曲剧团的营销战略还远不止于此,刚刚从美国考察归来的凌金玉称“收获非常大”。今年他们还打算利用北京曲剧这种最正宗的北京文化,来开发旅游市场。因为有商业秘密在其中,目前凌金玉还不愿意详细公开他们的计划,不过他表示,2008年之前,他们的创意和推向市场的演出形式,肯定会成为北京吸引外宾和国内游客的一大亮点。(记者
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