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曲剧

作为河南曲剧发祥地的王寨乡郑铁炉村,更是成为曲剧界人士及广大戏迷关注的焦点。

郑铁炉村是河南曲剧奠基人朱万明的故里,是河南曲剧的发祥地,在曲剧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曲剧从诞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国地方戏剧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

上世纪20年代,朱万明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对汝州小调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吸收了南阳大调曲的优秀唱法,形成了以汝州小调曲为基础的河南曲剧音乐体系。1926年5月18日,朱万明等带领“临汝县同乐高跷曲子班”应邀到登封出演,因下雨泥泞,第一次甩掉高跷登上舞台,为当地群众献上了一台新颖别致的高台戏,河南曲剧从此诞生。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朱万明与常香玉、陈素真、朱六来4人同时被授予“荣誉奖”,成为当时河南戏剧界仅有的4位最高荣誉获得者之一。

朱万明的故居在郑铁炉村东南的水塘边,整个宅院绿树匝地,南屋是他曾经居住的两间土坯房,堂屋的桌上放着他的画像,墙上至今还挂着他使用的一把曲胡,通身黝黑发亮、琴杆上留有凹痕,这是他在长期演练、伴奏的过程中用手指磨下去的。这把曲胡跟随着主人见证了河南曲剧的演进和发展历程,是朱家的传家之宝。

朱万明的儿子朱洪福今年已经90岁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郑铁炉村的村民们无不以朱万明而自豪,在这千余口人的山村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至花甲老人,下至懵懂顽童,哪个都会哼上三板五板。该村群众自发成立了曲剧团,演员由爱好曲剧的村民组成,团长由朱洪福担任。平日里三五成群经常聚集在一起切磋技艺,排练节目。每逢农村集会和传统节日,他们搭起简陋的戏台,敲起铿锵的锣鼓,拉起悠扬的曲胡,唱起地道的曲韵。曲剧在这里有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真可谓“曲声载道”。

曲剧从这个小村庄走向河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进而在陕西、山西、甘肃、内蒙、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10多个省区广为流行。《陈三两》、《风雪配》、《寇准背靴》、《卷席筒》、《李豁子离婚》等优秀剧目为广大戏迷耳熟能详,同时也造就了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张新芳、王秀玲、马骐、海连池、周玉珍、胡希华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

“老汝州的曲剧——地道货”,这句在汝州城乡广为流传的俗语,道出了汝州人对曲剧的自豪和挚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