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剧正式登台演出的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还有一位可以列入曲剧创始人行列的曲剧名家,他就是温如玉。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虽其貌不扬,唱起戏来却韵味甘醇。我早已知其声名,但苦于找不出资料来介绍他。今从网上及书上散见的点滴文字汇集一起写成了这篇博文,等资料充实后再作补充。
温如玉生于1919年,河南省伊川县人。十三岁时,结伴到方城一带踩高跷唱曲子。曲剧登上舞台后,师承“上八仙”之一的李九常,十七岁又拜曲剧“一代宗师”朱天水(男旦)为师。他在青年时代应工小生,后来进入壮年后,改演老生,并且旦角演得很好,甚至净行、丑行也有涉足。1937年后,在家乡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排演《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洗脚记》等宣传抗日,为曲剧反映现实斗争生活做出了贡献。
1944年参加国民党15年65师话剧团,1946年因在西安演出时受辱,一气之下便回到老家伊川务农了,其间还经历了一段在洛阳流传的轶闻趣事。
第二年春天,温如玉到洛阳卖棉花,经花行经理郭金安介绍,决定到北大街戏院唱“打炮戏”。他黑瘦脸,小个子,土里土气,戏院经理一见便拉长了脸:“老郭,他要是打个哑炮谁担保?”
郭金安拍了拍胸膛:“温如玉这炮打不响,我的花行包赔全部戏价!”
一句话撑住了经理,他瞥了温如玉一眼问道:“你想唱啥?”
温如玉很随便的反问了一句:“你让我唱啥戏?”
“先唱《压塔》里的许仙吧!”
一言为定。晚上,眼看着许仙就该登场了,温如玉还是不紧不慢地吸烟、喝茶。经理急的心里直冒火,命他赶快化妆。这时,温如玉猛地起身,用几个手指,分别蘸上黑、白、红三色,转瞬之间黑眉、红唇、粉面全已涂好,唯独面部未染红彩。众人正在纳闷,只见他微闭双唇,慢慢运气,面部顿时白里透红,比涂油彩还匀称自然。
“老师父,紫金钵必有玄妙……”温如玉幕内一声洪亮的起腔,便赢来一个满堂彩!接着是梅花“旋子”、“双劈叉”、“櫈上金鸡独立”等一系列绝招的表演,只看得观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戏院里掌声雷动,像开了锅似的欢腾。
此后,一连三天,一日两场,生、旦、净、丑各个行当,温如玉都能拿得起,放的下。他以坚实的大本嗓,宽厚明亮的中低音,使其唱腔韵味甘醇。当年,洛阳著名书法家李振九先生看过他的戏后,不仅当场挥毫,取其唱腔"如水明彻,如玉光洁”之意,写下了“水玉石珠”四字墨宝相赠,还在真不同饭店花了六十块现洋,摆了一桌“海参席”宴请他,以表对其精湛演技的钦佩,并赠艺名“温如玉”。从此,他开始使用了李先生所赠艺名。
温如玉三天的“打炮戏”声震洛阳,在强手如林的洛阳戏坛站稳了足跟。1947年后,参加洛阳曲剧共和班(洛阳市曲剧团前身),在洛阳一带唱了几年戏。1953年转入陕西省渭南地区曲剧团,1962年返回故里,为伊川县曲剧团主要演员。我在随后几年间看过伊川县曲剧团的几场戏,但多为现代戏,怎么注意也没有注意到他。
按年龄推算,他的退休年龄应是1979年。今天温如玉的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