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出的谈北京曲剧的书。似我这样的门外汉,不能在别的内容上提出什么意见。仅止对其中谈到北京曲剧诞生在1952年,产生疑问。因为在读此书前,我一直知道北京曲剧诞生于1951年3月。这,是我从三个方面得知的。
其一,曲艺曲剧大师魏喜奎,是北京曲剧的主要创始人,而且是这个剧种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主演。魏老师在其著作《曲海扬波》一书,以及她所写的文章中,都是这么说的;而且有与此相关的前后事件。比如,她在1951年3月,演出老生先生为他们这个新剧种所写的《柳树井》之后,便在下半年参加全国人民第一届赴朝鲜慰问团去到朝鲜。在这次慰问中,相声名演员常宝堃(小蘑菇)牺牲了。从朝鲜回国后,她则随慰问团赴大西北宣传抗美援朝。此后再次参加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回国之后则应电影导演徐昌霖之邀,与侯宝林等一同到上海拍摄故事片《方珍珠》。这就是1952年的时候了。
其二,魏喜奎的丈夫、戏剧家周桓先生所著的《魏喜奎(小传)》,也是如此写的。
其三,前(2001年)3月23日,魏喜奎曲剧艺术发展促进会,在北京举办了隆重的“北京曲剧创演五十周年纪念会”,戏剧界诸多名家,以及与魏老师一同创演曲剧,在《柳树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关学增、孙砚琴等各位也都到会了。还有一位老戏剧家马少波先生,是这个新剧种从试演到创成的见证人。大家都对此会给予肯定。
北京曲剧,是新中国建立后在北京诞生的唯一剧种,只有50年的历史,便产生了问世时间的矛盾。做为北京曲剧创始人的魏喜奎和她的曲剧艺术发展促进会,与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竟然各持一说,而且相差一年之久。如果不能澄清是非,必然造成历史性的错误,致使谬种流传,大为影响今后历史论证。北京市艺术研究所,起码应该是北京地区戏曲艺术的权威机构,应该对此持严肃态度,负责澄清这一谬误才是。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的前身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曾经出过一百余集《京剧汇编》,以及侯喜瑞、徐兰沅等几位老艺术家的谈艺录,贡献可谓卓著。其后身的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不能只把这些成绩算在自己的帐上,而应该步其后尘,创出新成就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