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曲剧史话《当代北京曲剧史话》
定 价:34.00
作 者:吴雅山
出 版 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5-1
ISBN:9787515405926

作者简介:

吴雅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报》编辑。近年来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十余部,其中《夜凉如水》《红螺湾》《血染的印章》均已拍成电影。曾撰写影视评论文章百余万字,多次荣获国家级报刊评选的优秀好新闻奖。出版著作《吴雅山电影剧本选集》《吴雅山电影杂文集》《当代北京电影史话》《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内容推荐:

北京曲剧是个年轻的剧种,它的前身是源于中国满族的民间乐器——八角鼓,原指一种有八面鼓墙的角形打击乐器。史料记载,远在关外游牧时期满族即有持八角鼓自歌自娱的风习。满族入关时,军中即有以满语演唱的八角鼓军歌。之前,经常在狩猎之余,手持八角鼓击节而歌,所唱之歌即称八角鼓,是清代盛行的一种俗曲形式,后发展成为单弦或单弦牌子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扶持下,北京曲剧得以形成为一个独特剧种,并受到广大北京人的欢迎。北京曲剧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许多代表剧种和知名演员。本书记述了北京曲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目录

第一章北京曲剧的渊源
北京曲剧是发源并形成于北京的年轻剧种,它源于八角鼓及运用此乐器演唱的俗曲,后发展成具有独特音乐唱腔的单弦牌子曲,以后逐渐形成“拆唱”与“彩唱”,没有传统戏曲。清末民初,北京涌现诸多八角鼓演唱名家,天桥和鼓楼地区成为它的集中演唱地之一。这些都为北京曲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八角鼓的起源和艺术传承
二、八角鼓的“拆唱”与“彩唱”
三、京籍八角鼓名家录
四、重要发源地——天桥和鼓楼

第二章北京曲剧的形成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曲剧由小戏发展至曲艺剧,先后在前门箭楼、西单进康游艺社演出,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1952年演出了老舍编剧的《柳树井》并在他的建议下,定名为曲剧。从此,北京曲剧正式诞生。
一、新中国成立后,戏曲改革见成效
二、从“解放新剧”到“曲艺剧”
三、北京曲剧的诞生
四、作家赵树理出手不俗,《罗汉钱》再现改编热
五、孙芋创佳作《张贵荣》,北京曲剧首次获奖
六、多家曲剧团体为北京曲剧添砖加瓦
七、北京曲剧拓荒人

第三章精品佳作为北京曲剧锦上添花
1953年,北京市曲艺团成立,至“文革”前已创作改编北京曲剧近百出,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还被拍摄成电影,扩大和普及了该剧目在全国的影响。这一时期也是北京曲剧创作的巅峰。
一、繁荣戏曲创作,歌颂时代新人
二、《杨乃武与小白菜》横空出世
三、魏喜奎与《啼笑因缘》
四、锦上添花的《骆驼祥子》
五、关士杰导演曲剧几十部
六、配合政治形势的产物《箭杆河边》
七、“弦圣”韩德福
八、广德楼戏院今与昔

第四章“非常时期”的“非常作品”
1967年,北京市曲艺团革委会作出决定,将北京曲艺团改为“北京长征文工团”,以演出唱歌、跳舞、单弦、大鼓为主。北京曲剧创作陷于停顿状态,“样板戏” “三突出”统领着整个文艺戏曲创作。
一、北京曲剧痛失十年金色时光
二、曲剧佳作“文革”蒙难
三、在“三突出”指导下的产物
四、1975年,承上启下的曲剧学员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