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是从坐班清唱、高跷曲子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来的。1926年,汝州曲剧艺人朱万明等,在登封颖阳集演出时首次将曲剧搬上舞台。以后又加入打击乐器,不断完善提高,流传开来。朱万明和众多曲剧从业人员在演唱过程中,对各种曲牌不断深入研究,又创造和改造了许多曲牌,丰富了曲剧的唱腔,终于使曲剧发展成为河南省第二大剧种。

为什么曲剧能够形成,并迅速走向全省乃至全国?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曲剧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曲调通俗,便于传唱。曲剧的曲牌,绝大部分是一板一眼的清板,混板和散板极少,节奏比较稳定,旋律也不那么复杂。二是曲调顺口,好学易唱。曲剧的曲牌多数来自民歌小曲,如“扬调”“诗篇”“剪剪花”等。即便是来自鼓子曲的曲调,因为去掉了拖腔,唱起来也比较顺口。三是表演自由,注重本色。很多剧种的表演,都有比较固定的一套规范程式,不经训练,很难掌握。而当时曲剧不然,没有程式,靠演员的细心观察,只要加以艺术渲染就行。四是人少装简,便于组织。最初的曲剧,只需一个书生、一个姑娘、一个丫鬟、一个瞎子、一个和尚,5个人就能开唱,加一个拉弦伴奏的,一个拍板击节的,总共7个人就可以开演了。

河南曲剧必须冠以省名,这是因为我国以曲剧定称的剧种除河南曲剧以外,还有北京曲剧、云南曲剧、四川曲剧和白族的大本曲剧,为避免混淆,各种曲剧均冠以省名,方清楚明白。

在发展历史上,经过众多从艺人员的加工,河南曲剧形成了多个完整的剧目,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传统剧目和新编古装剧目有:《兰桥会》《花庭会》《小姑贤》《柜中缘》《草人媒》《阎家滩》《陈三两》《风雪配》《卷席筒》《红楼梦》《寇准背靴》等。

河南曲剧的曲牌很多,到底有多少?从1926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半个多世纪里公开出版和内部印刷的各类曲剧集子共11种,收录大小调曲牌唱调的总数为320余支,舞台上常用的有40余首。其中又以“扬调”“诗篇”“慢舵”“汉江”“垛子”“银扭丝”等21种为基本唱调。

曲剧的伴奏乐器在高台曲期间只有一把曲胡,一副手板,一个八角鼓,一面云锣,最多再加一挂三弦,一把四弦。20世纪30年代初增加了二胡、软弓京胡、笙等,有条件的班社还加上了筝和琵琶。后来又引进七铙八镲等打击乐器、唢呐等,新中国成立的大型国营剧团又加用了部分西洋管弦乐器和电声乐器。

曲剧的主弦原称坠胡。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为区别于坠剧和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坠胡,曲剧界人士把琴筒与坠胡形制并不相似的曲剧主弦定名为曲胡。

曲剧的发展现状。1926年朱万明等甩掉跷腿登台演出后,曲剧迅速在洛阳、漯河等地走红,至20世纪30年代末已遍及河南大半个省区。一些演出班子辗转流动演出,到达徐州、武汉、西安等城市,遥远的新疆、内蒙古等地也出现了他们的足迹。建国后,曲剧有了进一步发展,1953年,全省仅业余的曲剧团即达600个。1984年河南曲剧达到鼎盛时期,本省和河北、湖北、安徽、甘肃、山西、陕西、新疆等10个省区的专业曲剧团总数达63个。目前,全国国有集体性质的河南曲剧团约有30个,民办专业曲剧团有近百个。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