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曲新曲绝响遗梨园 张新芳芳馨亮节传千古

当记者走进张新芳老人的家时,她的简易灵堂已经搭好。这是一套老式的90余平方米的房子,灵堂是原来的客厅兼餐厅,四面墙上,只有一副大大的《陈三两》剧照还挂在原处。她在灵位上的照片中冲着每一个走进门内的人亲切地微笑,黄色的菊花相伴在她的笑脸周围。“新曲绝响遗梨园,芳馨亮节传千古”,这副拟好还未来得及挂上的挽联寄托着亲人和社会各界的哀思。刚刚在医院送走了老人的亲属、弟子们脸上挂着泪痕,还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

亲属:她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张新芳老人有一儿一女,一个孙女一个外孙女。儿子去得早,儿媳妇一个人带大了孩子。昨天,在张新芳老人并不宽敞的家里,记者几乎见到了张新芳老人全部的家人。 张新芳老人的女儿刘淑文今年已经51岁了,说起老人生前的饮食起居,她的眼圈又红了:“妈的生活很有规律,从不睡懒觉,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她每天都要到公园去转一转,练剑、喊嗓,有时和戏迷说说戏,午饭后午觉必睡。人家很多要用嗓子的都特别注意,可她不,从不挑食,粗茶淡饭,也不忌口。平常喜欢听戏,看《梨园春》,病重期间,有时疼得很了,就放过去她演的《秦香莲》、《洪湖赤卫队》等碟子来听,以减轻疼痛。” 刘淑文说,她从母亲身上深切地体会到了坚强这两个字的含义。在张新芳的肝癌进入晚期后,癌细胞几乎扩散得遍布胸腔和腹腔,疼痛时刻都在折磨着老人,但她从来没在后辈们面前叫过一声疼。家里人对她说,你要是感觉不好受了就告诉我们一声,别老是自己忍着。她却说:“说那干啥,净给你们增加负担。难受的时候我哼哼戏词就感觉不到疼了。”

从小就跟着张新芳长大的外甥女张学青提起姨妈张新芳时充满了敬佩之情:“我觉得她是女性中最自强、自立、自爱的人。她这辈子一心一意地投入在曲剧艺术上,从来没有懈怠过。她的学生遍布全省,哪里有戏校或者剧团让她去辅导或者帮助排戏,只要时间允许,她从来没有推托过。” 孙女刘继芳的名字是张新芳给起的,她希望孙女能继承她心爱的曲剧艺术,把曲剧艺术继续发扬光大。刘继芳说:“虽然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我没有和奶奶一样走上艺术道路,但奶奶教给我的刻苦和认真是我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 刘继芳还说:“平常我们经常回家看望奶奶,虽然奶奶在事业上非常有成就,但她也是个平凡的老人。如果不是经常有戏迷来看她,在我们眼里,她就跟普通人一样。奶奶这一辈子挺不容易的。爷爷前年去世后对奶奶打击挺大的,虽然她从来不说,但作为晚辈,我们能感觉得到。” 张新芳的外孙女马媛媛是三个月前从国外赶回来照顾姥姥的,在她的心目中,姥姥一直是个能干、坚强的老人。“为了曲剧事业奔波,再忙再累她都没有一句怨言。她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到了艺术探索和教育下一代继承者上,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都值得我学习。“弟子:老师教我们从艺做人 同样是在张新芳老人的家里,记者还见到了老人的几位弟子。 弟子刘青提起老师有很多话要说:“老师都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她多次对我说,曲剧以后要继承发展,大家要齐心协力才行。老师的生活非常俭朴,连半个馍半碗汤都不许我们浪费。老师甘为人梯,她带团赴台湾演出时,把她最拿手的剧目《陈三两》让给我来演,她自己唱的是《秦香莲》。”昨天上午,刘青在医院陪伴老人时,还劝老人说:“胃管到底插不插啊?插吧,插了会好受些。”老人说:“我想想,想想……”但最终爱美的老人还是没有选择插管治疗。她还催着刘青说:“回去吧,下午再来。”回到家里后,刘青越想越不对劲儿,上午11点多给老人的另一个弟子、在新乡的王婉瑜打电话:快到郑州看看老师吧。 闻讯匆匆赶来的王婉瑜夫妇还是没有和老师见上最后一面。王婉瑜说:“老人生前心态好得很,从来不把自己当病人,不顾年高体弱,只要听说是公益演出一定积极参加。她走后的面部表情非常安详,都病这么多年了,老人真是非常坚强。” 郭秋芳是张新芳的最后一个弟子,据郭秋芳说,2001年她拜师时,老师还给她起了一个艺名叫“张小芳”,平时她总是不喊老师而是叫娘。由于自己家离老师家比较近,她平时常来看望老师,听老师说戏。老人躺在病榻上的最后时刻,还在帮她琢磨新的角色。 老人的弟子张爱琴昨晚一直在帮着张罗老师的身后事。为给弟子当绿叶,张新芳曾和她在曲剧电视连续剧中饰演了一对婆媳;为给弟子当绿叶,张新芳平生第一次在剧中出演了一个现代角色;她还不顾病体,出现在该剧的开机及首播仪式上,为曲剧鼓与呼。张爱琴说:“老师就这么走了,感觉太突然了,直到现在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老师去世前两天还跟我说,一定要把唱腔风格流传下去。可哪里想得到,她这么快就去了呢?”

专家:她创立了曲剧的女声唱腔 昨晚,曾与张新芳有过多年舞台合作经历的河南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深情地回忆了张新芳老人生前的点点滴滴。 他说:“她的几个名剧我都是她的伴奏员,对她有很深的了解。我觉得她对曲剧最大的贡献是在唱腔方面。河南曲剧在她以前的坤角全是男职演员,也就是男旦,她是河南曲剧第一代女演员,她创立了河南曲剧的女声唱腔,从张新芳开始,河南曲剧在声腔方面有了这样的唱腔。她的唱腔不单单是曲剧的,还吸收了很多兄弟剧种的特长。上世纪50年代河南有两部戏剧电影,一部是常香玉的《花木兰》,另外一部就是张新芳的《陈三两》,这两部电影在全国影响很大。” 他说,张新芳不仅自己成为一代名演员,还培养了一批弟子,她的很多弟子不单单是继承了张派的唱腔,更多的是发展了河南曲剧新的唱腔、新的演唱方法。在张新芳从艺60周年座谈会上,常香玉先生也专程赶去参加,在会上,很多专家都对她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新芳却说,我老了,大家给了我很高的艺术评价,这应该归功于社会和广大戏剧爱好者对我的支持。她还一再强调,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赶快超过我,有的就已经超过我了。 作为党和国家给予很高荣誉的名演员,在生活、工作方面,她却从来不搞特殊化。虽然当时团里给她配有小车,但每逢到外面演出时,她都坚持与大家一起坐大车,与演员同吃同住。 首届河南曲剧节不久前在汝州举行,她还带病到现场清唱了一段。她对台下的农民朋友说,曲剧的观众主要在农村,能够经常为大家演出,是我最高兴的事……,“不料这竟成了她的绝唱。虽然张老师人已经不在了,但是在广大观众的心中,张新芳就是曲剧,曲剧就是张新芳。”

张新芳

张新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