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随河南省戏曲广播电台的戏迷采风团来到了物华天宝的南阳。这里也是一个戏窝子--大调曲子的发源地。作为一个戏迷到了这里,实在应该享受一下曲剧。戏曲广播人深知我们的心事,特意安排了两场演出,让大家过了一把曲剧瘾。

我的祖籍在开封,那里是豫剧祥符调的故乡,我从小受豫剧的熏陶,喜欢那悠扬的板胡乐声。曲剧对于我,像是旁门别户,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偶尔听听看看。只觉得这是个地方小调,最多和花鼓戏同级别。但这次近距离接触南阳曲剧团,他们一大一小两场演出,却让我不得不对南曲刮目相看。

第一天我们宿营在龙潭沟风景区,晚上,热情好客的南阳曲剧团便派出了刘修元、杜秋霞、史雪沛三位演员和曲胡演奏家王中喜来到驻地与戏迷联欢。在巍峨秀美的伏牛山下,当高亢优美的曲胡响起,立即令在座的戏迷精神为之一振。哗啦啦的掌声,叫好声回响在群山。戏迷的赞同让王老师信心百倍,斗志昂扬。他完全投入了戏剧人物的情感,发挥了曲胡的揉、弹、跳、托等多种技巧,他激情四射,与演员娴熟配合,刘修元、杜秋霞、史雪沛三位,都是南曲挑大梁的中青年演员,刘老师高大帅气,杜老师嗓音宽厚,史老师声腔清脆,他们的演唱声情并茂,酣畅大气,曲味儿纯正。而且,他们唱的不是我们在郑州听腻了的“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天晚上”、“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等小调曲剧,而是吃功戏《清风亭》、《困皇陵》、《鸿雁捎书》中的唱段。虽不是在舞台,但他们的一丝不苟完全征服了观众,博得戏迷阵阵掌声,有人就地取材,到路边采来鲜花献给了几位老师。这场见面戏,给郑州戏迷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大家纷纷盼着第二天能在剧场看到他们的更多精彩。

第二天,我们冒雨来到了南阳市曲剧团的小剧场。这是一个刚刚建成、尚未装修的小礼堂。场地不大,大约可以摆十几排座椅,容纳200多人,舞台景深不足20米,有一道大幕,一道侧幕,一道底幕。“剧场简陋,条件艰苦”这是南曲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已退休的前任团长孙丙辛坐在戏迷中间,她告诉我们:“我们的环境虽然简陋,但我们奉献给大家的节目可是最好的。”

没有过多的虚套,陈同振、王中喜老师的曲胡演奏《大起板》就给演出送上了一个精彩绝伦的开场戏。我们已经欣赏过王老师的艺术,陈老师则更有特色。他俩配合默契,乐曲起伏叠荡,台下掌声阵阵,气氛异常高涨。接着,由全部是青年演员出演的《武文斌》,让我们领略了南曲后备人才的潜力。他们的“奔赴灾区”一场,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京剧“奇袭”的夜奔景象,舞台上腾、跳、翻、挫,完全是武戏的做派,生龙活虎,非常耐看。刘修元、杜秋霞、张明云、徐荣玲、郝士强、史雪沛、符龙等人的折子戏彩唱《清风亭》、《困皇陵》、《惊蛰》、《鸿雁捎书》、《武家坡》、《屠夫状元》个个精彩不俗,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牛长鑫的演唱更是把演出推向了高潮。在郑州戏迷的热情邀请下,南曲庞雅敏团长上台与大家见面。这个中等身材的中年人,长着一张忠厚和善的面孔,说话朴实而简洁,显示出一种很有内涵的风度。在演出中,他还多次亲自上台换布景、搬道具,那种“领导就是服务”的气度自然流露出来。与南曲的首次接触,我领略了南阳曲剧的艺术魅力,我相信了,我们河南的曲剧是可以表现重大题材的;我领略了南阳市曲剧团的整体实力,他们人才济济,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功夫不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我还领略了南曲人的谦虚和踏实,他们十分尊重戏迷,虽然没有电视转播,也没有主持人特意的“忽悠”,面对着六十多个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十分认真,不凑合,不马虎。

初识南阳市曲剧团,我有一种预感:只要有适当的经费支持,南曲在省会,在全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