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新,1947年生,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闺门旦、青衣,代表剧目有《江姐》《杜鹃山》《沙家浜》等。在河南省戏剧调演、大赛中多次荣获表演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先进文化工作者、南阳市劳动模范等。日前,市委宣传部为她颁发了“艺术成就奖”。

“百灵鸟”遇伯乐 飞进南阳戏校

孙炳新的童年是在欢庆解放的歌声和锣鼓声中度过的,她像一只百灵鸟,走到哪里就把歌声带到哪里。当年,南阳戏校到方城县招生,当时13岁的孙炳新报了名,面试时老师吕联生问她:“会唱歌不?”她干脆地回答:“会!”紧接着,一首清脆的《社会主义好》吸引了在场的老师,当即同意录取她。吕联生作为孙炳新的启蒙老师,凭借着一双慧眼发现了这株艺术幼苗,把孙炳新带到了南阳戏校。

当时的南阳戏校,设有唱腔、乐谱等戏剧专业课,孙炳新在这里接受了扎实的戏剧基本功训练。在戏校学习期间,孙炳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对戏词和乐谱过目不忘。一年后,她就被分到刚刚组建的原南阳地区曲剧团。

刻苦加上天分 使她成为台柱子

进入曲剧团后,通过实践她进一步体会到,在戏校学到的本领还远远不够。第一次在《二进宫》《山乡风云》中扮演角色时,她发现要让观众把每一个字、每一句唱腔都听清楚,且做到字正腔圆,是这么不容易。自此,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每一句念白她从慢到快,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地反复练习。正是这种毫不懈怠的刻苦学习,才使得孙炳新在以后的舞台上,能把最低音的一个吐字,送到最后一排观众的耳朵里。

在塑造江姐这个角色时,孙炳新一开始不敢接受。她觉得自己是个青年演员,经验少、功底差,担心不能把江姐大义凛然、坚定深沉的高贵品质表现出来。后来,在导演的帮助下她认真分析角色,并找来了许多书籍进行学习,对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表现作了反复推敲。有时,她甚至挤在小孩堆里,围着街头的画摊,捧着书聚精会神地琢磨江姐的神态。开始排练后,孙炳新每天早上穿着旗袍对着镜子练台步。塑造人物,一方面是模仿外形动作,更重要的是把角色的精神世界表现出来。比如,江姐要到根据地参加斗争,并与分别多年的爱人并肩战斗,她怎能不高兴,怎能不激动?但是行至途中,她发现爱人已被反动派杀害,在这一唱段里,孙炳新用了“哭书韵”这个高低跌宕、深沉婉转的唱腔,如泣如诉地表现了江姐千言万语述说不尽的感情。每演到此,孙炳新声泪俱下,而观众也是动情不已。

孙炳新的刻苦和天分,让她成为了团里的台柱子。上世纪90年代,当剧团外出演出,所到之处,人们都要先打听孙炳新来不来,如果不来那就要“扒戏价”,就是人们常说的“砍价”。

难舍家乡 希望为父老乡亲多演戏

孙炳新不但是当地的名角,而且在省内外也享有很高声誉。她曾多次赴平顶山、洛阳、周口等省内多个城市,以及湖北、陕西、山西等省外地区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观众喜爱孙炳新的表演,常常有戏迷给她写信问好,甚至把鸡蛋和鞋子悄悄送到剧团驻地。

从孙炳新十几岁在曲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主要角色开始,就有上海电影制片厂及不少省内外大剧团要“挖”她过去,但她一直没有离开南阳。孙炳新说:“南阳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南阳有培养我艺术成长的老师,有我热爱的广大戏迷,我的艺术之根就扎在这片沃土中,我舍不得离开南阳!”

退休之后,孙炳新也没有真正闲下来。她带的学生从二十多岁到六十多岁各个年龄段都有。她告诉记者,南阳这个城市给予她的太多,自己无以回报,只能尽力为家乡父老多演戏、演好戏。她的最大愿望就是看到南阳曲剧事业再次振兴。(南都晨报 记者 曹静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