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曲剧团成立于1960年3月,其前身为“抗建剧团”和“新生曲剧社”。 剧团素以剧目丰富、行当齐全、队伍精良而著称,多次参加全国性文艺演出活动,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及港台地区。
剧团挖掘、创编、移植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如《陈三两》(入选“中华戏剧精品库”)、《风雪配》(入选“中华戏剧精品库”)、《秦香莲后传》、《背靴访帅》、《红楼梦》、《掩护》、《赶脚》、《游乡》、《双美赞》、《曲魂》(获河南省第三届戏剧大赛优秀剧目奖)、《江姐》、《五福临门》(获河南省第四届戏剧大赛优秀剧目奖、首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14项大奖、全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李豁子离婚记》(获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铜奖)、《阿Q与孔乙己》(获河南省第六届戏剧大赛金奖、第三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6项大奖)、《吕不韦》(获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金奖第一名及20余项单项奖)等,其中多部剧目被拍摄成电影,近60个剧目分别为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或拍成戏剧电视片。
在戏曲“三并举”原则指导下,排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如《陈三两》(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入选“中华戏剧精品库”)、《风雪配》(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片、入选“中华戏剧精品库”)、《秦香莲》、《秦香莲后传》、《红楼梦》、《背靴访帅》、《屠夫状元》、《江姐》、《赶脚》、《掩护》(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片)、《游乡》(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片)、《五福临门》(获河南省第四届戏剧大赛优秀剧目奖、首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1992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第一名、河南省第二届文化优秀成果奖)、《阿Q与孔乙己》(获省第六届戏剧大赛金奖、第三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剧目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吕不韦》(获省第七届戏剧大赛金奖、)、《婚姻大事》(获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金奖、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曲金奖”、 2003年被文化部选为向全国基层单位推荐的12部优秀剧目之一)。其中多部剧目被拍摄成电影,近60个剧目分别被中央和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或拍成戏曲电视片。1994年赴台演出,受到宝岛观众热烈欢迎。《阿Q与孔乙己》于2001年9月应文化部邀请、2002年6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2003年4月应北京长安大戏院“河南戏曲节”之邀,2004年11月《王宝钏》参加“梅花奖”评奖,连续四年晋京演出,受到首都专家、各界观众的好评。河南省曲剧团的乐队在近十多年戏剧大赛中,连续获得优秀伴奏奖。2005年元月,创作的《飘扬的红丝带》剧本获文化部、财政部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2005年10月,该剧荣获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河南文华大奖”,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2005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河南知名文化品牌等奖项;2007年在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优秀作品奖”。 2006年、2007年共行程三万余公里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
剧团现有主要艺术家:张新芳(一级演员,代表作品《陈三两》)、王秀玲(一级演员,代表作品《风雪配》)、高桂枝(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掩护》、《江姐》)、周玉珍(一级演员,代表作品《背靴访帅》、《五福临门》)、胡希华(一级演员、代表作品《屠夫状元》)、李振乾(二级演员,代表作品《五福临门》、《背靴访帅》)、潘永长(一级作曲,代表作品《五福临门》)、马牧(一级作曲,代表作品《孤男寡女》)、方可杰(二级作曲,代表作品《吕不韦》、《五福临门》)、李杰(二级导演,代表作品《五福临门》、《吕不韦》)等。
今天的河南省曲剧团是河南省的重点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全团上下坚持“用剧目树形象,以市场求发展”的指导思想,执著追求艺术理想,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契合。在创作手法、表演形式、声腔特点、音乐伴奏风格等方面已形成了河南省曲剧团的独特风格,造就了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老、中、青艺术家,建立了一支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门类齐全、实力较强的青年创作队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