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曲剧《麻风女》排演感受和认识
——浅析曲剧表演艺术的继承和借鉴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不过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

河南曲剧最早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与河南地方传统民俗舞蹈“踩高跷”相结合而形成的“高跷曲”。她的主要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配以“古筝”、“月琴”、另有专人手持“颤板”击打节奏(这是曲剧诞生之初的原始“击乐”乐器)并帮腔。在与“踩高跷”结合之后,为了适应演出环境的变化,三弦演奏者将乐器加上“弓子”,用绳子把乐器固定在腰间,改弹为拉,可以随着“踩高跷”舞蹈不断的运动。后称“坠子弦”。此后随着发展,又有了“曲子戏”的称谓,演出的剧目多以折子戏和中、小型剧目。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曲子戏”不断的完善自己。无论从表演或者伴奏等方面,汲取了兄弟剧种、姊妹艺术的优秀的戏曲元素为己所用,逐渐枝繁叶茂成长一个成熟独立的艺术呈现形式——河南曲剧。

2008年,郑州市曲剧团移植排练了王清芬、修正玉老师主演的大型豫剧《麻风女》。王清芬老师、修正玉老师亲自指导排练了河南曲剧版的《麻风女》。我在该剧中扮演的是男主角——陈录琴。在排练过程中,感触很深。

第一、是从音乐方面的认识。河南曲剧的音乐是曲牌连缀体的表现形式。从人物的悲欢离合都有不同的曲牌来表现,同样的悲喜程度甚至都用不同的曲牌来渲染。作为豫剧来说,在体现人物情绪的时候。似乎不太注重音乐的表现形式,乍一搬到曲剧这种讲究曲牌的整体音乐轮廓下,作为个人感觉很难接受。修正玉老师说要打破“河南曲剧”的局限性,要勇于吸纳其他姊妹艺术的精华,为己所用。一切为了剧本需要,人物需要。这一下子拓宽了我对人物塑造要“广为吸纳、为己所用”的视野。继承是为了发展。在戏曲艺术如何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 80年代后期有一种说法,叫“纵向继承,横向借鉴”。我以为“纵向继承”是指本体的传统而言,“横向借鉴”是指本体对客体的借鉴吸收而言。所以这句话,对戏曲艺术与非戏曲的其他文学艺术的关系来说是这样;对戏曲艺术内部的剧种与剧种之间,声腔与声腔之间,行当与行当之间,乃至剧种音乐与剧种音乐之间,行当唱腔与行当唱腔之间等等的关系来说也是这样。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必须注意做到有生有副,使之相辅相成,达到辩证统一的目的。王清芬老师、修正玉老师两位艺术家多年的舞台生涯的经验积累印证了,我查阅的相关戏曲发展理论和分析的理论佐证。在“采药”这一折中,修正玉老师更淋漓的体现了这一点。豫剧版《麻风女》中,陈录琴为了救真爱自己的妻子,不惧险阻。边舞边唱。用“飞板”(豫剧板式的一种:依据演员的表演状态,用自由的节奏形式来贴切的服务于情节和冲突)。曲剧是曲牌连缀体,音乐节奏型再快也是有板有眼的,为了更便于演员的表演,通过音乐曲牌来渲染出剧本需要的意境。这一点,修正玉老师坚持己见,打碎曲牌,揉进打击乐。使得人物情绪的表现更加准确。到后来合成,修老师兴奋地说:“河南曲剧也很过瘾”。通过后来的演出。这种创新性的打破曲牌服务人物,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继承姊妹艺术形式的借鉴吸收,是对戏曲艺术不断变化和发展要求,也是对戏曲这个综合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要服从于戏剧化和戏曲化的需要要服务于创造戏曲剧目中的人物,用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渲染人物所处的戏剧情境与时代氛围。和其他表现手段一样,其中心在于塑造人物形象。

第二、从人物塑造方面。修正玉老师在排练中强调“文戏舞唱”,这在以往学习的戏曲理论中也有所理解。本身河南曲剧演出的剧目多以折子戏和中、小型剧目,以体现广大民众生活琐事、歌颂真挚爱情故事的“人文”方面的内容。目的是寓教于乐,教人学好。一段唱腔十几分钟、半个小时的都有。时间久了,观众难免觉得听觉疲惫,视觉呆板。要“舞”起来,当然不是过分的“卖弄技巧”和“穷做戏”。修正玉老师说,演戏就像“宴席”。全都是大鱼大肉没有蔬菜的点缀,吃久了会腻歪。细细品味很有道理,视觉要美、听觉要美,这样才能达到“赏心悦目”。在第二场“洞房”一折中,原本是女主角道出自己是一个“麻风”病人,结婚为的是“转嫁病毒”的真像之后,陈录琴的反应用很具体的“程式化”的手法结合“打击乐”来体现。起初,我觉得有点太强牵。通过观众的认可和自己的舞台体验我认识到,这样的好处。这种方法能更好的激发出演员表演的情感,感情的交流时双方面的。为表演对手铺垫好情感宣泄的表达点后,剧本情节的发展会更顺畅。无形当中,就升华了看似平常的主题,起到脱俗的效果。这种“舞”也是“为人物而舞”、“为剧本而舞”,应当推崇。舞(唱、念、做、打)演故事的表演。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综合体现在演员创造的人物身上。常言说“写戏就是写人物”、“演戏就是演人物”。

在《麻风女》的排练中对以上两点的感受,使我对分析剧本,塑造人物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剧本、人物准确把握的程度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更需要有丰富舞台经验的前辈的点拨和教会。这样才能在“吸收借鉴姊妹艺术、传承民族艺术瑰宝”的道路上不走歪路,真正起到推动河南曲剧艺术发展的作用。

郑州市曲剧团 张来峰

2009年9月27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