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元,1936年生,笔名宋廷耀。河南汝州人。1953年毕业于临汝县师范学校。河南省曲剧团二级演奏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从事曲胡演奏40余年,曾伴奏过100多部剧目,1956年省首届戏曲会演,获伴奏三等奖。1959年晋京演出期间,灌制曲胡独奏唱片《大起板》。1975年河南省独唱、独奏音乐调演,获曲胡独奏一等奖,是年参加全国音乐调演,获曲胡独奏优秀奖。1990年全省戏曲会演,获曲胡伴奏一等奖。
宋喜元拍过电影和电视的剧目有《风雪配》、《游乡》、《赶脚》、《下乡》、《秦香莲后传》、《双美赞》等及灌制的唱片、磁带均担任曲胡主奏并兼搞部分剧目的音乐、唱腔设计。辞条收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
宋喜元小记:
河南省曲剧团著名曲胡琴师宋喜元拉琴拉出了一个“国家专利”,记者昨日登门采访了宋喜元,见识了刚刚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的便携式曲胡的庐山真面目。
宋喜元从事曲胡演奏40余年,曾伴奏过100多部剧目,在《风雪配》、《游乡》、《赶脚》、《下乡》、《秦香莲后传》、《双美赞》等影视剧目中及其灌制唱片、磁带时均担任曲胡主奏。宋喜元演奏的音乐以“细腻、流畅”而著称,并使音乐“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快而不乱,慢而不散”。
宋喜元和曲胡打了一辈子交道,也一直在琢磨改造他形影不离的“老伙计”——曲胡。
他为曲胡的结构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曾受到有关部门的奖励,上世纪90年代初郑州乐器厂还按他设计的规格生产曲胡。
曲胡工艺的改革创新一直是宋喜元的追求,大到曲胡的造型、尺寸,小到琴弦上使用的码子,他都反复研究,直到满意为止。
宋喜元告诉记者:拉了这么多年琴,也把这个琴改了一回又一回。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强制性发明,我也试验着把琴筒两面都蒙上皮子,结果失败了。但此后,改造曲胡的兴趣不减。曲胡作为曲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有很多名字,曲胡这个名字也是我们几个商量着定下的。曲胡的表现力很强,要发挥曲胡的演奏和音乐特点,就应该在曲胡的制作工艺上有所突破和改进。比如说,早期的曲胡是丝弦,弹性和韧性较差,非常容易断,一晚上演出得换两回弦,你说烦人不烦人。我看别的乐器用钢弦,曲胡为什么不能用钢弦呢?就尝试着用钢弦,刚开始遭到了反对,有人认为钢弦不包腔。我认为不在于用什么弦,关键看琴师的水平,后来都使用钢弦了。还有弓子,以前有个大木疙瘩,挡手,后来我就借鉴了小提琴的制弓方式,就方便多了。
谈到发明便携式曲胡的初衷,宋喜元说:拉了一辈子琴,学生全国各地都有,想把这个乐器规范提升一下。以前曲胡有各种各样的样式,就连名称也各叫各的。我改造曲胡的目标是音质要好,还要有工艺价值。曲胡的基本结构包括琴筒、琴杆、琴弦、弓子和调弦调音的里外弦轴,由于里外弦轴与琴杆、琴筒呈垂直交叉状,因此,在做曲胡包装盒时,必须足够长、足够宽、足够厚,这样的琴盒又宽又厚,非常笨重,外形也难看。对持琴者来说,携带非常不方便。因此,就想发明一种体积小、外形美观、携带方便的便携式曲胡。我首先把琴杆缩短了一些,在琴头的前面雕刻两侍女相对组成的“曲胡”二字形图案。在琴筒两端雕刻牡丹花花纹,这样既美观又宣传了河南文化。琴筒里设有一个静音筒,保证了声音的原音味和平稳性,使得声音更加优美动听,悠扬婉转。最重要的是,里外弦轴以前是固定的,现在我把它变成可以活动的了,装箱时可以很方便地卸下来,这样箱子就小了。
为了这个便携式曲胡,宋喜元这几年没少费力气。宋喜元的老伴儿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玲告诉记者:为了试验活动弦轴,我们家的球形门锁都让他拆完了。宋喜元说:试做了很多,投资也不小,做着毁着,做着毁着,得不断改进。做成先在学生们中间试验,一试验效果不错,就申报了国家专利。
捧着国家专利局前不久给他颁发的“实用型专利证书”,宋喜元显得非常高兴,他透露说:我还有新的点子呢!
便携式曲胡刚露头,就连得了几个国际专利发明技术博览会的金奖项目,认为发明主题新颖,实用性强。还有一些公司主动要求与宋喜元洽谈便携式曲胡的开发与应用。宋喜元告诉记者:我不是为了钱,拉了一辈子琴,就想为曲剧做出点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