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戏班的萌芽和破土而出,是戏剧历经一个生死轮回之后重获新生的转机,是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后的新起点,是东方天际揭示又一个明媚灿烂的日子即将来临的曙光!
我们之所以可作这样的断言,是因为民营戏班使戏剧又回归到了产业化的自然发展状态。特别是使戏剧业摆脱了单靠吃"皇粮"维系生命的尴尬境地,使之植根于民间这块土壤,从而解决了其维持旺盛的生命力所必需的养料供应问题。另一方面,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剧烈的市场竞争,最终归结到艺术水准的竞争,从而促进艺术的繁荣发展。
民营戏班带给人们一个深刻的预示是:一个剧种是否真正宣告灭亡,并不以该剧种的所有国营剧团是否全部破产倒闭为根本标志,而要看它有无可供重新抽芽的艺术根系埋在民间土壤之中。只要有这样的根系,那么挺过严酷的寒冬之后,它依然会在春天里破土而出!
可以预言,绝大多数的"大中型"剧种都不会灭亡,京剧更不会灭亡!因为它们有能力挺过"冬季"。
应该说民营戏班能否破土并茁壮成长,既决定于社会经济等环境因素,也决定于剧种本身的因素。
先说社会因素。
民营戏班的生长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这无需多论。
值得指出的是,社会不应该仅仅充当民营戏班这一新生婴儿的接生婆,而应该成为其催生助产的护士。应当象经济界当年呵护民营企业发展一样呵护其发展。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先放开一个时期让之自然生长蔓延,尔后再考虑规范管理。同时,应当努力为其生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气候,开设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培训基地为之输送人才,为之提供艺术指导,并努力帮助其开拓市场,发展生存空间。财税部门则应对之实行政策倾斜,使业内的子弟们确有饭吃,使投资者确有利得。切不可才一露脸便"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再看经济因素。
首先,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们的文化享乐需求,后继于生存需求。据此,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准逐步进入小康和中康,文化需求将会逐步增强,戏剧欣赏的需求也将逐步扩大。事实上,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义乌市,一些自娱自乐性质的民间婺剧社团近年来之所以不断涌现,其内驱力就在于经济。当人们不必为生存而操心的时候,就想到了聚在一块儿来点艺术乐乐,就想到了让小孩子上哪儿学点正儿八经的艺术。而在农村,每逢物资交流大会、节假庆典,农民们便会想到为大众所接受的正宗的艺术。
其次,文化需求带来了文化市场。近年来,周边县份大大小小的婺剧团(包括国营剧团),都在不同程度地围着义乌的演出市场转。
再次,文化市场孕育着民营戏班。既然有市场存在,既然国营的大剧团似星影摇摇欲坠,一些有经济头脑的老板便投资办起了婺剧戏班。戏班的子弟有的是因为爱好婺剧、有艺术特长而加盟的,有的是职业学校婺剧班里培训出来的,也有的是老板从有艺术特长或天赋的外来打工人员中挑选招募来的。他们进入戏班首先是为了吃饭,然后是出于爱好。老板经营戏班首先是希望发财,然后是满足社会。虽然这类民营戏班目前尚为数不多,且处于小本经营状态,其艺术档次也不高,但随着国营剧团一个个散伙,以及资本积累的逐步增加,它们终将成为舞台的主角。如果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它们的羽翼将会象民营企业一样不断丰满起来!
最后看剧种本身的因素。
首先,剧种的根系决定着它能否挺过"严冬"而复苏。古老的婺剧在浙江省的金衢盆地一带已有将近四百年的悠久历史。它植根于民间,特色浓郁,影响深广,颇得民众的喜爱,百姓们绝不会随随便便把它抛弃!
其次,剧种的雅俗程度决定其根系之生命力。在四百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婺剧始终是雅俗共赏的。它植根于民,服务于民,易懂易学易唱,易于亲近,易于流行。绝不至于走入昆剧那种曲高和寡的穷途末路。
再次,剧种的音乐结构体系决定着其传承的天年。婺剧音乐的板式、曲牌数目比京剧还要多,这为从业于它的艺人们拼接组合剧中的音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事实上,哪怕是档次再低的戏班,拿到一个初创的剧本,也很快可以自行编制出一整套供于演出的音乐来,而无须劳请音乐创作大师。这种多板式的优势,是远非越剧等板式稀少的剧种所能企及的,是其易于流行和传承的本质力量之体现。
以上对京剧之祖脱胎换骨轮回转世现象的分析,给我们的文化决策层提出了一个曙光既已来临、如何做好迎接工作的课题。也给我们这些热衷于京剧振兴事业的人们带来了如何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的课题。
本贴由caravan于2002年3月28日09:55:23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