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奖”来自于“山花烂漫报春来”,以这个名字命名的浙江省首届民营剧团戏剧节让人体会到了春天即将到来的欣喜之情。前天晚上,在戏剧节开幕演出结束后,记者与几位评委对坐,听到了这样的评价:“民营剧团的变化真是越来越大了。”
这些年长的评委是有说服力的,因为他们目睹了浙江民营剧团的曲折发展。听着评委的话,记者立即想到了与民营剧团团长、演员们交流的情景。
戏剧评论家沈祖安说:“这次戏剧节上有些剧目非常精彩,故事编得好,下面的观众才坐得住。”——在台州路桥街道良二村的一个祠堂内演出的缙云婺剧演出团,与以往光演出传统折子戏不同,已经有了自己创作的现代戏,他们的《天道有情》演得十分有生活气息;而泰顺百花越剧团甚至有了自己的导演,与以往什么剧目都是拿来就演的民营剧团相比,这个被个人承包下来的剧团,显示出了相对明确的艺术目标,这一点,令它们与其他民营剧团有了不同。
剧作家胡小孩啧啧不已:“无论是灯光、布景还是演员服装、道具,越来越精致了。”——记者看到,参与戏剧节的每个剧团在综合艺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道具什么的都在后台的空地上随意地堆放着,演员们也没有专门化妆、换服装的地方,但简陋的空间里,戏服、戏冠都很精致。泰顺百花越剧团的马月兰副团长说,我们每年都要花钱购置新的戏服,一方面是戏演得多(一年在200场以上)损耗大,另一方面也是要“好看”,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
原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的袁开祥老师说:“民营剧团非常灵活,演员们的唱腔有时候不太分流派,演员大多能唱很多种流派。虽然她们唱得不是特别标准,但听起来还是有越剧味的。对于农村的演出市场,这样的调整是合理的。”——嵊州金庭越剧团表演《狸猫换太子》,路桥旧城古街东岳宫戏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记者只能挤在最后一排与三个戏迷一起踮起脚往前瞄,有的戏迷也不管看不看得到,远远地听着。与古街上的冷清相比,热闹的看戏场面,让人心里止不住地想到了过年。一位姓詹的大爷说,他觉得戏唱得很有滋味。事实上,评委告诉记者,这出《狸猫换太子》的前半部分还不错,后半部分就有点“乱”了。
记者从省剧协副主席吕建华处了解到,我省民营剧团发展比较不错的地方,其一是嵊州,截至2004年底,那里有民营剧团101个,从业人员3600多人,全年演出3.5万场左右,年收入超过4500万元;其二就是台州,根据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民营剧团研究专家傅谨博士的不完全统计,台州市现有的民营剧团为80个左右,这些民营剧团每年演出场次平均达到300场,按人口比例,台州人均每年看戏可达到或超过3场,而其中90%以上是由民营剧团演出的。
吕建华告诉记者,嵊州演员多,组建的剧团多;而台州则是市场大,外来的民营剧团甚至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一直在台州一带巡回演出。从这两个方面说,进入民营剧团做演员是在怎样的文化传统下形成的?可以作为谋生手段的行业基础又是如何打造的?民营剧团如何进行有持久力的运营?可以研究“嵊州现象”;而市场是如何做活做大,民间的演出经纪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台州现象”值得关注。
据记者了解,服务于民营剧团的“浙江省民营剧团协会”将于明年早些时候由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开始筹建。(吴蒂)

(摘自 《今日早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