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不沉
金秋的温州戏曲舞台,比起往常似乎要热闹得多。温州市越剧团的青年演员在东南剧院为市民献演了一台折子戏晚会,国庆之后,瓯剧又上演了一台别开生面的折子戏,其中的压轴戏《断桥》尤其令人拍案叫绝。
华夏文化中,白蛇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断桥一节尤其凄绝动人。全国绝大多数剧种都有《断桥》这出戏,周恩来总理甚至把它誉为“天下第一桥”。然而有谁知道,这“天下第一桥”最初却来自温州,是温州一位16岁的和剧演员陈美娟首开其端。
1954年10月,华东首届戏曲会演在上海举行,省文化厅为此进行了精心准备,并派出戏曲专家谭德慧到温州,组织和辅导两个剧目参加会演:一是由陈茶花主演的《高机卖绡》;一是由陈美娟主演的《断桥》。为了检阅成果,省里于9月份举办了全省戏曲观摩会演,上述两个剧目的主演者同时获得表演二等奖。这两个剧目虽然都采自民间传说且富有地方特色,但面对华东六省一市高手如云的局面,组织者和演出者都不敢抱太大希望。更何况当时的温州是一个小城市,人口不到17万,参加会演的戏曲界同行,多数人不知道在中围戏曲的百花园中,还会有“温州乱弹”、“和剧”这种从未听说的剧种。
会演中出现的戏剧性情节,使所有戏曲界的同行们对温州刮目相看。
会演在上海举行。就在陈美娟演出《断桥》后的次日,一辆黑色小轿车开到浙江代表团门口,车上下来两个大人物:一位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另一位是北昆表演艺术家白云生,他们是专门来访问陈美娟的。梅兰芳问陈美娟:“你在《断桥》中表现蛇行的步法叫什么名称?”陈美娟转着一双大眼睛,老半天答不上来。梅兰芳告诉她,这种步法叫“云步”,他的祖父梅巧玲曾使用过,后来就失传了。梅兰芳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中国戏曲中的许多表演艺术精华,还保留在温州的古老剧种中。”
此次会演中,《断桥》被评为优秀演出奖,陈美娟荣获表演一等奖,饰演小青的陈娟弟获表演三等奖,饰演许仙的杨锡星获荣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温籍演员首次在大型会演中获奖。
陈美娟载誉归来,名声大噪,剧团营业额直线上升,剧团把陈美娟称作“救命旦”。同年11月,省文化厅就以温州和剧与金华婺剧是“同一个剧种”为由,不管剧团的强烈反对,将陈美娟调到浙江婺剧团。实践证明此举纯属乱点鸳鸯谱,两个剧种的声腔虽有近似之处,但异趣的地方更多,陈美娟除了传授一出《断桥》之外就无戏可演。1956年初夏,中山大学温籍教授董每戡和“平阳婺剧团”编导杨志雄在《戏剧报》发表文章,对温州和剧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分析,严肃指出温州和剧与金华婺剧并非一个剧种,应该恢复它原有的身份。此事在浙江省文化界引起极大震动,经过温州文化部门领导的再三呼吁交涉,才于1956年秋将陈美娟从金华调回。省文化厅最终明确表态,同意“平阳人民婺剧团”退出“浙江婺剧改进会”,正式改名为“平阳和剧团”,陈美娟出任团长。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婺剧团经过精心编排加工,把《断桥》作为进京演出的首选剧目,其剧情之紧凑,演技之精湛,音乐之优美以及舞美之清新,即使是对民族戏曲比较陌生的青年观众也交口称赞。中央首长确定此剧为人民代表演出,周总理看后大加赞赏,他兴奋地说:“真不愧为天下第一桥!”有趣的是,在此剧中饰演白素贞的却是温州籍的青年演员郑兰香。
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婺剧团调集精干力量,再次对《断桥》进行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白蛇后传》,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赞赏。如果说《断桥》的第一次辉煌出自和剧,那么,它的第二次辉煌的创造者就是婺剧。
《断桥》原是昆剧《雷峰塔》中的一个折子戏,也是昆坛中一出不可多得的好戏。由于昆曲以唱功见长,情节发展比较缓慢,除了少数“昆迷”之外,一般观众颇难接受。民国初,梅兰芳首次加以改编演出,但他很快发现,以昆曲形式演出此剧有许多局限性,遂将它改为京剧,并采用田汉的剧本。此后又经过多次加工,成为梅兰芳的一个代表剧目。其中有一个小动作:白素贞在见到许仙之后,用手指在许仙额上一点,“你这冤家……”不料许仙的身子往后一倒,白素贞见状又急忙上前扶他。这种瞬间的爱恨交织,被外化得如此精妙。这是梅大师的精心创造,也是白素贞与许仙这两个人物之间关系的点睛之笔。几乎所有的剧种在演出此剧时,都少不了这一动作。
《断桥》作为一个经典剧目,当以京剧为大宗,四大名旦梅、程、荀、尚都有自己的演出方式。当代名家如李玉茹、李世济、杜近芳以及后来的胡芝凤、张火丁、李维康、李胜素等也都各有所长。昆曲至今已是强弩之末,名家如张继青、华文漪、王奉梅等所演,仍有一定的经典意义;越剧是当今流行剧种,越剧名家如萧雅、吴凤花、方亚芬、何英、何赛飞等也都有各自的《断桥》,在网站中大多有视频可供下载;有趣的是,中央电视台在一次春节晚会上,还推出一台由川剧、越剧与豫剧演员同台演出的搞笑版《断桥》,满口“洋泾浜”,令观众忍俊不禁。
《断桥》曾经有过两次辉煌,我是这两次辉煌的见证人。会不会还有第三次辉煌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从当今剧坛的态势来综合分析,这“天下第一桥”的第三次辉煌,完全有可能落在瓯剧身上。瓯剧的优势在于:一是它的起点高,站在许多巨人的肩上,因此,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二是具有地方戏曲剧种的鲜明个性,这是京剧、越剧、昆剧等大剧种已经凝固的表演程式所无法比拟也无法超越的;三是演员功底扎实,有可能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但瓯剧的《断桥》仍有一些可议之处,我曾在中央电视台11套看过瓯剧小生方汝将扮演许仙的一个小段,许仙出场时似乎过于优雅潇洒,大段唱腔过于徐缓,不像是刚从金山寺逃出来的样子。此次演出已有所修改,特别是保留了丢鞋、找鞋这一传统程式。“鞋趿戏”是瓯剧表演艺术所独有的,处理得当,可令人耳目一新。此外,我不明白导演出于何种理由要去掉小青的宝剑?《断桥》戏剧矛盾的焦点在于,小青出于义愤,定要将背信弃义的许仙杀之而后快,而白素贞则仍然深深爱着许仙,千方百计护着他,许多戏就在“杀”与“护”的激烈冲突之间展开。正是这个“护”,才深刻体现出白素贞对待爱情的忠诚与执着。小青没了兵器,赤手空拳也就体现不出一个“杀”字,而且也不符合当时的特定环境,因为她们刚从金山寺的战场上败下阵来。剧中应有的戏剧冲突未能很好展开。
但愿在我的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天下第一桥”的第三次辉煌;但愿我对瓯剧的企盼早日实现。
(摘自《温州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