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中各种帽子统称“盔头”,大体分冠、盔、巾、帽四类。“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如帅盔、夫子盔、中军盔;“帽”最杂,从皇帽到草帽,有硬有软;在许多戏曲中普遍把一些专用的帽子统称为“盔帽”。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
婺剧在义乌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据说上世纪80年代业余婺剧团遍布城乡。而本地市民对婺剧戏曲比较喜欢,像《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代表剧目,年长一点的都会哼上几句,这为戏曲事业及盔帽制作提供了市场,也为梅孙福和梅立忠的手工艺创作提供了条件。
1953年,村里请来衢州盔头师傅聂永堂为原有盔头进行修理。盔头的造形美观,做工精细,梅孙福很感兴趣,便产生学做盔头的念头,于是整天泡在修理工场学习制作。后来每次贩运毛竹到金华出售,梅孙福也必去戏具工场学习盔帽制作。通过努力,梅孙福逐步掌握制作盔帽的手艺,其“敲盔头”手艺方圆几十里内都有名气。“文革”期间,梅孙福盔帽制作一度中断,到1979年才恢复。
梅立忠从9岁开始接触盔头,放学回家都要帮助父亲缝挑毛管,梳理制作杨梅球用的梧桐麻,以及制作白脸、金脸、魁星、老寿星等脸壳的脱胎、贴纸等力所能及的下手活。13岁,梅立忠在父亲指导下制作完成一顶木偶戏用的盔帽,后一直师从父亲学习油漆、泥塑、木雕和盔帽制作。22岁梅立忠能单独完成制作,25岁到义乌市婺剧团参加工作,26岁为义乌婺剧团参加省婺剧节会演节目《义乌兵》制作盔帽,获得省文化厅颁发盔帽制作单项奖。
制作盔帽所需要的工艺材质有:马粪纸,制作盔帽整体骨架材料,易于雕凿、轻、容易焊接;13-24号铅丝,绕上棉纸用以撑硬帽子骨架及制作弹簧;钛红粉、刷底色用,油漆为贴金、银箔用;粉线,淋上粉线后图案纹饰清晰、立体感强;虫胶漆,为区分金、银色,贴银箔刷虫胶漆后变金色;杨梅球、泡珠、为点缀装饰用美化舞台效果;牛皮胶或白胶焊接样板成形。
盔帽制作工艺的流程繁琐、复杂,有许多工序要靠言传身教,不是三言二语能够讲明的,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一顶盔帽大致是这样做成的:先用毛边纸或棉纸,用麦粉糊为胶,贴八、九层打纸板,压实、晾干;然后设计图案,开盔帽小样,按小样图案雕凿纹饰;铅丝拉直,外卷上棉纸、涂以浆糊;样板焊接成形,并上白胶或牛皮胶在帽架上圈上铅丝,卷边、包布;刷一道红粉和胶水涂料上色,等干后描出纹饰图案淋上粉线;刷第一道底漆,干后刷贴金底漆。半干后贴上金、银箔,罩金、刷漆;点翠、扎杨梅珠、玻璃三色珠;最后装配成形。
婺剧在八婺大地根深蒂固,深受农村百姓喜爱。“文革”时,几百年以来大量道具(包括盔帽)被毁。现在金华永康等地农村剧团盔帽大多数来自河南等地,属于京剧样式。而当地原来会制作的老一辈手工艺人随着年龄增长逐年减少,掌握盔帽制作这门手艺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愿学这冷门的手艺,让这门技艺濒临失传的可能。(记者 林晓燕)
(摘自 《义乌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