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中国戏曲节,经过三年的经验积累,办得算是有门有道。每届除京、崑、粤定必然之选外,总会为戏迷呈献难得一见的剧种;今年当然毫不例外,而且更上层楼,准备介绍四个剧种,计有:浙江的婺剧和新昌调腔、湖南湘剧及河北丝弦。
这四个剧种之中,湘剧是大剧种,而婺剧规模亦算不小,其馀两个是小剧种。若以陌生程度而言,新昌调腔与河北丝弦属于十分僻冷的剧种,而湘剧和婺剧则有点儿半热不冷,盖因过去年间曾经来港演出。记忆中,湘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过;而婺剧则先后于一九九七及二○○五年两度来港,早一次是应临时市政局邀请,参与九七年十月所举办的中国戏曲节,与另外京、崑、川三个剧种合演《白蛇传》,当中的“断桥”一折,由婺剧负责;较后一次是应康文署邀请,参与“中国地方戏曲选”系列,演了三天,而折子戏“断桥”,再度上演。至于所演的另外两齣《牡丹对课》与《辕门斩子》,今次将会再演。
虽说婺剧过去十多年应官方机构邀请来过两次,算是半热不冷,但戏曲观众大都仍感陌生,甚至连“婺”字的读音及婺剧来自何省也不敢肯定。
婺是浙江金华旧称
首先,“婺”字粤音读作“务”,普通话则唸作wu(第四声,与务同音)。婺其实是浙江金华的旧称。金华处于浙江的中心;今天的金华市与北面的杭州市及绍兴市相隔百多公里,距东北面的宁波市约有两百公里,离西面的衢州市不到一百公里,而与东南的台州市与温州市,相距亦不到两百公里。由此可见,金华地处中央,是省内的枢纽,而事实上歷代的金华富庶丰饶,长为文化与交通核心。箇中当然缺不了戏曲这一环。
今天的所谓婺剧,其实是一个新称。明清年间称为金华戏。到了解放首年,才以金华的旧名,改称为婺剧。一如前述,由于金华是省内文化中心,各地不同声腔的班社经常汇聚于此,渐渐形成一个包含不同声腔而流行于金华、衢州、丽水、建德甚至江西东北一带的剧种。合成为婺剧的声腔计有:高腔、崑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共六种。本文限于篇幅,不能逐一缕述,只可简介如下:
高腔可细分为三种
高腔其实是省外的青阳腔、徽州腔、四平腔与省内义乌腔汇合而成的统称。婺剧里属于高腔体系的计有西安高腔、西吴高腔及侯阳高腔三种。前者估计是四平腔的遗音,而四平腔是弋阳腔的一支;中者是青阳腔与徽州腔的支脉;后者则是本省义乌腔的遗音。
西安高腔保留了弋阳腔以鼓为节、一唱众和的特色,但已加入笛子及管弦乐作为伴奏;西吴高腔较为委婉流畅,既有人声帮腔,亦有笛子与提胡伴奏;侯阳高腔则较为粗犷喧闹,配以大锣大鼓,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徒歌干唱的遗风。
“草崑”是崑腔的旁支
婺剧里的崑腔,是崑山腔流入金华的一个旁支,时称金华崑腔。这种崑腔多在庙台和草台演出,因此亦称“草崑”,由于观众多是农民而不是骚人墨客,“草崑”以做工戏及武戏为主,重武不重文、重做不重唱。今次所选演的《水擒庞德》,就是崑腔名剧。
婺剧中的乱弹,是专指以“三五七”和“二凡”的声腔,一般人称之为浦江乱弹。这种乱弹据云是由安徽宁国一带经天目溪传入金华的浦江县。所谓“三五七”,是指唱词的上句是三字或五字,下句是七字。戏曲专家认为,这是一种由曲牌体蜕变至板腔体的过渡体裁。“二凡”则有北方唱腔的浓厚气息。有戏曲专家估计,“二凡”是西秦腔的“二犯”腔演化而成。这两种同属乱弹的声腔很多时候是一剧共用,抒情时唱“三五七”、激昂时唱“二凡”。
婺剧中的徽戏,是由安徽南部经新安江流入金华的声腔。这里所指的徽戏,其实是“皮簧”与“徽班乱弹”的合称。皮簧是指西皮与二簧;徽班乱弹则指“拨子”与“吹腔”,两者经常同用于一剧,抒情时唱吹腔,激昂时唱拨子。今次选演的《辕门斩子》就是唱徽戏。
滩簧原属坐唱艺术
婺剧中的滩簧戏,源于苏州的滩簧,而滩簧原先属于一种坐唱戏文的表演艺术。换言之,演员是坐?演唱戏文,而滩簧戏的剧目大多出自崑腔剧目。必须注意,这种声腔一向没有独立的班社,初由徽班兼演,其后由婺剧班社兼演。名剧《断桥》与《牡丹对课》就是唱滩簧。
婺剧的时调,并非某个声腔的专称,而是当其时流行的各式小戏的统称。但凡不归于上述五大类的各式小戏,皆称为时调。时调与滩簧一样,都没有班社专演,而只是由徽班或后来的婺剧社兼演。由于时调多属小戏,功能上是以垫戏(两戏之间加演)为主。
从上文可见,婺剧所包含的声腔斑驳繁多,颇难详尽解说。戏迷如有兴趣逐一追本溯源,可翻阅《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卷内对于婺剧诸腔、行当划分、班社特色、伴奏音乐以至各式绝活,均有详载。
一九四九年建国之前,婺剧的班社有各样不同的演出规模,例如高腔、崑腔、乱弹三者兼唱的班社,一律称为“三合班”;兼唱崑、乱及徽戏的“两合半班”(由于徽戏不及高腔古老,没有资格与崑、乱相提并论,因此时人贬称为“两合半”),也有专演徽戏的徽班。建国以后,为方便营运,一般婺剧班社渐渐转为六种声腔兼演。
婺剧的行当,原先分为十二个,行里称之为十二色,计有:四旦堂,即花旦、贴旦、正旦、老旦;四生,即正生(老生)、老外、小生、副末;三花脸,即大花脸(净)、二花脸(副)、小花脸(丑)和一杂(即杂脚)。到了清末,有两个新行当出现,即武小旦和四花脸(副净)。另一方面,原先的杂脚,改由负责衣箱者兼任。十二个行当在加二但减二分一的情况下,变成共有十三个半。随后由于另加“三樑旦”(即第三档次的旦角)及学徒所担当的小旦,行当总数是十五个半。
婺剧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主要是“文戏武做”及“武戏文做”。武戏文做的意念,大抵与京剧一代武生宗师杨小楼的演法相同,在武戏里不是卖爆烈狠打,而是卖法度气派,卖细腻典雅。至于文戏武做,粤剧的任剑辉,也是这种演法的表表者。明明是文戏,但每遇哀怨悲苦、痛恨伤楚之处,便以开阖较大、台步急促、动作明快等手法表达。
《断桥》以小青为主
婺剧的《断桥》,就是文戏武做的明显例子。以吊毛、翻滚、跌扑、水袖等肢体动作,强化人物的状况及情绪。另一方面,婺剧《断桥》的另一特色,是以小青为主,而不像其他剧种以白娘子为主。剧里的青白二蛇,是一刚一柔、一重理而一重情。从戏剧手法而言,两者是矛盾的对立。凸显恨恶怨恼的小青,穿插于许仙与白娘子之间。因此,这折戏反而是由小青牵动。
九七年与○五年婺剧来港演《断桥》,均由陈美兰演小青,周志清演许仙,张建敏演白蛇。张、周二人今次没有随团来港,而陈美兰虽有随团,但不再演小青,改演《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此外,今次婺剧团不是只演“断桥”一折,而是演全本《白蛇传》。
另一方面,剧团今次选演的《界牌关》(即香港观众较为认识的《罗通扫北》)、《火烧子都》、《八仙过海》,都是借鑑自京崑的新编剧,以武打及做表为主。效果如何,看罢自有分晓。
(二○一三年中国戏曲节导赏系列之一)
编者按: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由七月五日至六日在葵青剧院演出两日三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