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传统戏曲最能吸引观众的就是靠它的美感,无论是一招一式,还是一腔一调,无不散发着传统而经久不衰的魅力,而现在戏曲越来越呈现不出这种特性,所以往往需要靠艺术性、思想性来填充。其实,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戏曲和戏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简单的把他们理解为种属关系。戏剧很重视文本及其文本呈现的效果,戏剧的灵魂在于剧本,而戏曲讲究的是表演,通过程式表演和传统唱腔来展现它独特的魅力,同时受唱腔和程式表演所限,戏曲不可能呈现出像话剧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所以在很多地方,戏曲尤其是很传统的戏曲剧目的文本还居于次。戏剧的概念来自于西方,而戏曲则土生土长在中国。现在在一些艺术院校,还将戏剧单独指称的是话剧,戏曲史不包括在内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戏曲人觉得单独用戏曲程式表演不能吸引观众,所以在戏曲创作中,戏曲排演模式则越来越向戏剧靠近,他们希望通过两个小时多的演出,也能展现出如话剧那样的故事效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往往戏曲的东西就会很弱。所以在很多戏曲作品中,大家往往会感受到越来越像是话剧加唱。
今天晚上看了浙江婺剧团的青春版婺剧《穆桂英》,这部戏刚刚参加参加过在巴黎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戏曲节。其实,在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参加巴黎中国戏曲节的剧目大部分都是复排的一些传统的剧目,而新近创排的历史剧或者现代作品很少能够入选,对于外国观众而言,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最中国最传统的东西,他们想通过这些作品,去捕捉最真实的中国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我们国人自己往往不愿意去面对这一点,对于国外的东西常常以敬畏的眼光看待,而对自己的东西却不屑一顾。这是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简单的把责任归咎于任何一方。
青春版婺剧《穆桂英》是在婺剧传统经典戏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完全由青年演员来演绎。看完以后,不得不不去赞叹、不去钦佩这部戏。首先,这部戏虽然在以往传统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但是却保留了婺剧最本质的唱腔,最地道的表演,唱念做打,无不精妙绝伦,不仅展现着古老艺术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也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与创新;另外,在这部戏里很多唱腔能够听出很多越剧和京剧的味道,如果说越剧是江南的婉约派的话,而婺剧则是在婉约派的基础上融入很多铿锵激昂的成分,尤其是很多的对唱,朗朗上口,甚是好听。其次,这部戏的改编和创新,不仅体现在了他融入了现代的声光电技术、新的舞美,新的服装,而且体现在很多呈现形式上。这部戏融入了很多现代舞蹈的成分,但是融入的很恰如其分,并不是一味的为融入而融入,包括最后一场的武打场面,既能感受到戏曲超凡的表演功力,而且能够感受到这种形式所给人带来的画面感。最后,既然这部戏时青春版,那就不得不说这部戏“青春”的元素。暂且不说这部戏完全是青年演员来挑大梁,而且在剧目的呈现形式上,也一改以往戏曲那种冗长沉闷的氛围,处处都显得很活泼灵动。虽然改编的是传统剧目,两个小时过后没有感觉到一丝的无趣。且不说这里面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语词和道白,关键是像穆瓜这样丑角的表演,确实能够给这部戏增彩不少,俗话说无丑不成戏,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现代新创排的戏曲,往往融入一些现代成分在戏里面,我觉得只要是融入的恰当,反而可以为戏增加一些现实性色彩,但是不能不顾一切的去融入,反而让人觉得有点哗众取宠,本部戏大部分都很协调,唯一感觉不是特别舒服的是洞房一折,有点过于将现实了,把以往戏曲舞台上忌讳的东西也给呈现出来了。
最后,不得不说这部戏的演员了,我想这样的戏也只有这样的青春版才能演绎出来。无论是两位主演,其它配戏的演员,还是龙套演员,都特别的精彩。尤其是佩服本部戏的主角,戏曲功底太扎实了。在这部戏里,唱念做打俱全,很考验演员的功力,而这部戏的主演杨霞云却完美的演绎了出来,几乎没有任何失误,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现在国家一直在倡导戏曲进校园,让高校学生来了解戏曲的魅力,但是在剧目往往会选择意识形态比较强,教育意义比较浓的剧目,而这些剧目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想如果这样的戏能够进校园进行演出,肯定会赢得一大批学生观众的喝彩。其实,现在学生并不是不喜欢戏曲,而是他们没有找到对于戏曲的感觉,或者长久以来他们对于戏曲的错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戏是最具说服力不过的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