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报道:日前,在瑞金宾馆上海国际艺术节大型锡剧《老铳》新闻发布会上,人们惊奇地看到,主创班子里有不少“上海人”:如导演童薇薇,舞美、灯光设计韩生、伊天夫,服装设计张豫美等。常州市文化局童方云局长说,上海艺术家的参与,使《老铳》在锡剧艺术的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不仅拓展了舞台空间,还为锡剧赢得了新的观众和市场。
著名灯光设计伊天夫告诉记者,这不是个别现象。日前在逸夫舞台为戏迷称道的南京市越剧团由陶琪领衔担纲的新戏《李清照》,也是他设计的灯光;还有编剧罗怀臻、舞美设计周本义、服装设计兰玲等,均为“海上兵团”。目前正在上师大等高校热演的余姚市姚剧团大型轻喜剧《女儿大了,桃花开了》,二度创作班子也都由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组成,如编导陆军、龙俊杰,舞美灯光周本义、潘家瑜,服装造型潘建华、徐家华,形体设计姚家征等。据悉,大学生挺爱看这部风格独特的现代戏曲。
“上海人”纷纷为外地新戏“掌勺”“烹饪”,戏剧专家们对此议论纷纷。称赞者认为这是改变划地为牢、拆去围墙的可喜收获。以往精力充沛的多产艺术家,由于单位任务有限,往往缺乏用武之地。现在这样的优化组合,不仅解决了外地院团二度创作力量的不足,还解放了艺术生产力。像这次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来沪的甬剧《典妻》,作者就是写越剧《李清照》的罗怀臻。北京专家夸奖他不仅为“天下第一团”提供了优秀的一剧之本,还为甬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对这些在戏曲园地勤奋耕耘的文艺工作者,人们理应感谢致敬。
也有专家提醒道,再有本事的“大师傅”也只能在一个地方“掌勺”,无论他精力如何旺盛,“烹饪”的总是那几道拿手好菜。现在个别上海编导与主创人员,同时在几个地方搞戏,艺术观念、表现手法难免受一定思维模式的局限,观众看多了,难免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专家们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缺欠,反映了戏剧界创作力量的薄弱,创作队伍的青黄不接和后继乏人。另一方面,各文艺院团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效益,辛辛苦苦排一出戏,当然希望它能在市场中得到回报,或评上奖,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所以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把目光集中在仅有的几位佼佼者身上。(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