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牵马帮到了零九年,对京戏笔者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没有。向前呢?更没有了。退后呢?!嗯?那过去了的岁月,也到了“事如春梦了无痕”残存的一鳞半爪而已。笔者零九说戏文,先说说往昔看戏,人们所处的“氛围”,且“背身浅谈看戏经”吧!

旷野的“氛围”——草台班

看一本戏文,不论是在剧场,还是草台班儿,在过去可是一件极高兴的事儿。小孩儿家当然更喜欢草台班儿的“氛围”,旷野、星星、萤火虫, 野狗儿乱窜, 草丛里水蛇向田头游去, 青蛙叽叽咔咔谈恋爱吵闹不休,气灯闪亮,舞台上花花绿绿、舞枪使棒,声音儿呯呯嘭嘭、咚咚锵锵。

乡镇的“氛围”——戏馆

而在乡镇简陋的戏馆,那热闹劲儿也甭用提了,今天绍兴戏班,过天换了锡剧,而京戏的演出,比之绍兴戏、锡剧的观众,更多增添了绸布庄、米行、广货店的老板、太太。职员和教书匠也来了,长衫短打,新衣破袄,男男女女,小贩跑堂,这乡镇戏馆的街头上,人们川流不息,狗儿屁屁相对,倒也大大方方……

城里的“氛围”——戏院

到得大、中城市,街头巷尾,收音机里京胡声声,随处可闻,胭脂店、香烟店、广货店里,收音机里不是周璇的歌,就是说大书、小书的,京腔更是不绝于耳,人们三三两两,黄包车上是有两个钱的,三轮车上是浓装艳抹的,一个方向向戏院子去哉……

戏院门口灯火雪亮 戏牌书法几个大大漂漂亮亮,衬托角儿倍感亲切,煞是锦上添花。这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江南大中小城市父老乡亲看戏文,外围气氛的简略景况!

过去了的“氛围” 已经远去了的岁月!

那岁月,物质果然不及尔今丰富,但出自天然,甚少假冒违劣;科技果然不及现在发达,但回归自然,后生怎见过猪鬃穿牙刷,生铁补镬子,铜钉补破碗,棉线勒汗毛,也许让今人觉得可笑的民间肩挑手艺绝活。而物质的不丰富,并没有减少人们对艺术上的追求,技艺上的学习,思想上的充实。

看戏文的“氛围”,形成的气氛,也就决定了人们对戏文的深入钻研;对演员身价的正确评估。由此,驱使人们对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懂得它的欣赏价值。从而,形成了一个民众很能享用艺术的环境。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就处在这样一种“氛围”下,逐渐充实壮大!平民大众就处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受到良好熏陶!——这就是老一辈经历过且影响着我们的已经远去了的岁月!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9年1月03日22:37:16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