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珍老师在娘肚里就吃戏饭。父亲梅金海、母亲白玉芬,在农村唱滩簧,一直要唱到梅兰珍出生。梅兰珍出生后,父母唱两头红,即是从太阳还在西边没有落下,唱到太阳从东边升起。父母不能抱她,就把包她的襁褓放在戏台(几张春凳或饭桌併在农舍屋檐下)后边农舍的瓦爿中间。吃奶时起,不管睡着还是醒来,就天天听父母唱戏。五岁前学会了《手扶栏杆》《杨柳青》《哭七七》《十不该》等七八只江南小调;五岁登台演唱《十不该》;六岁就演《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石榴;

梅兰珍自小在严父慈母的训教下,练成一条高低自如的好嗓子。程砚秋先生称她“既有喇叭,又有箫” ,如此高中低音俱佳的好嗓子,真是少见 。再加自小勤学苦练,有戏就看,边看边学。 据说她不仅看锡剧,还看淮剧,苏剧,文明戏,京剧。常常一边演戏,逢到后边不出场了,她就奔到邻近的戏院看“放汤戏”,几分钟也要看。

解放后,梅兰珍轧道的艺术家,都是全国笫一流的。要学,她就要挑最好的学,扬剧高秀英,越剧戚雅仙,昆曲张继青,沪剧杨飞飞,评弹徐丽仙,苏剧蒋玉芳都是她的要好姐妹,也都是她学习唱腔的老师。聪慧好学的梅兰珍,学一样像一样。她学《痴梦》,联欢会上,就敢在张继青面前演。1993年 6月,梅兰珍在无锡大众剧场举行“戏曲什锦戏演唱会” ,一个人唱整整二小时,每一个剧种的唱段,都可与那个剧种的最佳演员嫓美。南腔北调,一经她耳朵,就能学会,然后融会贯通,化成锡剧的某个因素再唱出来。同时,她又能还原。如此“钻进去,跳出来,再钻进去”地反复学习,艰苦实践,怎么会没有建树?怎么不成为大家?梅花香自苦寒来哇!

1966年春天,笔者担任苏州地区社教总团宣传队长。一次从太倉九曲走璜径,有幸与“黒白作曲家”,即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的作曲,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馬可同行,沿途讲到锡剧。他是徐州人,非常喜欢锡剧。说锡剧“老簧调”是劳动中产生的,明快健康的。还说王彬彬、梅兰珍,不僅是锡剧界唱得最好的,在华东地区戏曲界中,也称魁首。

我与梅老师合作《阳告》,看她在我的唱词稿纸上圈圈点点,嘴里在哼曲,有时还闭着眼睛。后来我问有关人士。知道梅老师的唱腔,绝大部分是自己设计的,但她不会配器,写和声。徐澄宇老师为她记谱,加工,提高。徐澄宇老师能编能导,还能演戏,话剧演得刮刮叫。(他与我老师叶至诚都是解放前夕上海剧专的学生,同学还有演容嬷嬷的李启民,张辉,田汉的女儿田野,赵沅等)他为锡剧献身了几十年,王彬彬老师唱的《珍珠塔,跌雪》中的“一夜功夫大雪飘” ,就是徐老师作的曲。梅老师在徐澄宇老师帮助下,多年实践,把锡剧旦角唱腔的华丽动听,发展到了极致。

现在,有些靠前人创造的流派唱腔、或是靠作曲谱曲、没有谱子就开不了口的演员们,靠着用金钱舖垫拿到的奖,就想称什么“大师”,真是太可笑了!封“大师”,任何机关都封不了!这要百姓买账才行。我看梅兰珍可以算一个。姚澄,王兰英也可以称。吴雅童,汪韵芝的表演有绝活。王彬彬,王汉清,郑永德,创造了生角唱腔流派,卓有建树。但是,评大师得看有多少艺术创造,不是小报、小记者乱叫乱哄就成大师的。

我听人说,梅兰珍老师的唱腔中有图画,据说称为“音画”。怪不得我看她边圈点边闭着眼睛,大约是她脑海里出现了戏中的情景吧!我说不清楚。

还有一点,在梅兰珍老师唱的《哭塔》“你千里迢迢来襄阳” 一句中,发现了《二泉映月》的旋律。不知是瞎子阿炳学了锡剧音乐,还是梅老师学了《二泉映月》。都有可能。因为梅老师好学,又过耳不忘,吸收名曲旋律,完全可能。另外,听前辈邹鹏说,阿炳曾为锡剧前身的滩簧戏班拉过二胡,伴奏过,在创作乐曲时吸收他熟悉的地方戏曲,也理所当然。

望懂音乐的网友找来资料对比一下,看我的发现有没有道理。。

2013年1月12日16:08分于无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