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李家瑞先生的《北平俗曲略》刊印于1933年,是我国俗文学研究最早的一部著作。有其开创意义,并不断被引用。由于当时俗文学尚属学科初建时期,其中失误之处不少,此书出版以后李先生又写了许多俗文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被中国台湾学者编为《李家瑞先生通俗文学论文集》,虽然有的文章还存有类似问题,但已有很大的改进。本文以此两书为中心,论述李先生在俗曲研究方面的得失,供学人参考。
关 键 词:《北平俗曲略》/《李家瑞先生通俗文学论文集》/吹腔/弦子书/弹词/打花鼓
作者简介:倪钟之,退休前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今并入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
李家瑞(1895—1957),白族,云南省大理剑川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刘复先生介绍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助理员。此期与刘复合作编纂了两本书——《宋元以来俗字谱》和《中国俗曲总目稿》。此后按刘复先生指导又完成《北平俗曲略》和《北平风俗类征》。后者虽然也录有许多戏曲、曲艺、歌谣等资料,但不是研究俗曲的专集;前者将俗曲“分成说书、戏剧、杂曲、杂耍、徒歌五个种属。实际上,这五个种属所包括的62个艺术品种中,属于曲艺现行曲种的有20种,属于现行曲种的基调、曲牌或雏型的有33种,两者合计占总数的85%,其余纯为戏曲、杂技、歌曲之属。”①此书虽然是研究俗曲的专集,但又以论述今日的曲艺为主,“文革”后被中国曲艺出版社列为“中国曲艺研究丛书”②重新出版,本文对李先生研究的论述也以曲艺为主,兼顾其他。
在梁长舟先生写的《李家瑞略传》中说:
1928年至1940年的12年中,李先生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我国俗文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之撰述,当以《北平俗曲略》一书为代表。他在帮助刘复先生收集整理研究编写《宋元以来俗字谱》和《中国俗曲总目稿》的基础上,又作了深入的研究,才写出了是书……李先生的这部著作,深得刘复先生赞赏,曾亲为之作序。至于该书的学术价值,诚如刘先生在“序”中所说的,“这是一部独立的书,但也可以与本书(指《中国俗曲总目稿》)相辅而行,作为有力的补充”,它“是我们中国人研究民间文艺以来第一部比较有系统的叙述”,至今仍为我国民俗学学者所推崇,并作为研究俗文学时的依据。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李家瑞先生为避寇乱,携眷一起返回云南家乡。后不久,历史语言研究所亦西迁昆明,他又应该所电邀返回该所,继续从事在1935年即已开始的元明两代戏曲里的方言俗语的研究,打算编写一部《北曲方言义证》。同时,对《北平俗曲略》一书进行修改,惜因在1940年忽然得了神经衰弱症,不得已而离所回乡休养,以致《北平俗曲略》未能再版,《北曲方言义证》竟成了未完稿的遗著,这是我国俗文学研究中的一项损失。③
此后,李先生便未离开云南家乡,新中国成立后任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其学术活动也主要是在研究云南文物方面,未再涉及俗文学和俗曲方面的研究。
关于《北平俗曲略》,刘复先生认为是“中国人研究民间文艺以来第一部比较有系统的叙述”,这当然是指专著而言,因为单篇论文还是有的。专著在此以前尽管也有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1912)、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1926)及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代戏曲史》(1930)等,这些都是论述古代的戏曲,虽然也是对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研究,但基本属于艺术史范畴;而对现实存在“活”的民间艺术(包括戏曲、曲艺等俗曲)的研究专著,如陈汝衡的《说书小史》(1936)、赵景深的《大鼓研究》(1936)和《弹词考证》(1937)及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1938)等,在当时还都没有出现,所以刘先生才有此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