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俊”又有新版本——观王波演出《烤火》有感

龚晋文 2007年11月25日

今晨因等上海一位朋友上传晋剧《打金枝》在沪演出时的剧照,睡下时已经快要两点了。早上还未起来,妻子紧张地拿着想着铃声的手机跑到床前,一边喊我,一边说,快看看是谁的电话?接过来才知道是青年晋剧小生表演艺术家王波打来的。

电话那头,王波告诉我:“下午三点在团里给领导和专家们演出《烤火》和《杀嫂》两个折子戏,今天星期天,你要有时间来看吧!”我知道这是为参加“二度杏”评比进行预审演出,事关能否参演成功,不由得便和王波说:“《杀嫂》没问题,不该选《烤火》”,王波则平声静气地对我说:“已经定了,先演吧!”

我何以会提出不该选《烤火》呢?因为《烤火》作为优秀传统晋剧《富贵图》中的一折重头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经被省晋剧院的张智和王晓萍演红了,一般说,同龄人或后来者是很难突破的,加上王波以演武戏著称,我总是觉得王波今天转而演出文戏,不免生出几分担忧来。

还不到开演时间,我便和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坐到了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梨园剧场里。当大幕拉开,王波扮演的倪俊,面带忧烦,与愁恼中的尹碧莲缓缓走上舞台时,看着王波那神态、那扮相,一下子使我的担忧便抛到了九霄云外,看来我的想法是多余了。

随着剧情的往下进行,倪俊的憨、怨、喜、俊,被王波逐层剥开,演绎的别有一番情趣。概括起来,王波在《烤火》中的表演至少有以下三个看点:

首先是扮相儒雅。王波扮演的倪俊,身着淡蓝色绣花绸装,脚踏一双厚底靴子,头戴一顶黑底白边巾帽,个子不高不矮,面庞秀洒清澈,一幅儒雅之态。观众都知道王波今年已年过不惑,而剧中的倪俊则是正处在十八、九岁的青春少年,这样大的年龄悬殊,经过王波的精心刻画,并没有影响观众的舞台视觉,而恰恰让大家感到的是一位实实在在由古代拉回到眼前的纯而又纯的守训自律、孝道慎独的艺术形象。难能可贵的是王波塑造的倪俊,还在儒雅中透着几分阳刚,给人营造出了别样的人物风情。

其次是表演细腻。《烤火》是一出典型的做工戏,许多情节是靠演员在无声中用动作完成和表达的,倪俊在剧情中不仅需要表现出憨傻、忧怨、窃喜和俊美等性格和情绪,而且还要表现出三更过后天寒地冻时的冷不可耐和面对尹碧莲抖衣、捧火时躲避灰尘的实际状态,包括倪俊被尹碧莲突然弄出的声响摔倒在地和抢着烤火烧着了手指等细节,王波都表演的极为熨贴到位,不仅让人看的清爽自然,而且不由得会从心里顿生出一阵阵惊叹来。

第三是唱腔诱人。《烤火》中唱段很少,最长的也不过只有三、四句唱,如王波在剧中演唱的“叹家兴少雁行父亡母寡”一段,王波既按照晋剧音律依韵发声,唱的气息饱满、音准字正,极具行当特色,同时也根据自身条件,注意掌握节奏流变,使人听起来更显得抑扬顿挫、醇不胜言。王波在剧中的另一个唱段里,当唱到“读书人本应以名节为大”时,同样处理的唱如心语,较好地实现了晋剧声腔与人物思想的完美结合。

当然,剧中扮演尹碧莲的王春梅,也有自己对人物塑造的不同理解,并揉进了许多新的表演技巧,与王波一起构成了蝶飞凤舞的艺术美图,给整个《烤火》增添了更为奇特的演出效果。

在回家的路上,我对母亲说:“看来《烤火》不只是张智、王晓萍演得好,王波和王春梅也演得好啊!”看了一辈子戏的老母亲若有所思地对我说:“哎——,不能那样去比,只能说是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本事才对!”不愧老母亲是老戏迷,想着母亲的话,我回到家里没有休息,一边接过妻子送到手上的蒸饺和稀饭,一边以《“倪俊”又有新版本》为题,快速地写下了以上这段不知道能否真正反映出王波表演艺术的艰涩文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