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御史再显“清白”本色,
大型历史话剧《大宋御史·赵抃》将登国家大剧院!
穿越千年,“铁面御史”赵抃当年风采再现舞台;展望未来,天府文化生动演绎青白江样本。
12月25日、26日晚19:30,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区政府出品,反映北宋御史赵抃“清白为官、清白做人”生平事迹的大型历史话剧《大宋御史·赵抃》,在成都市锦城艺术宫再次隆重上演,以话剧形式为“铁面御史”赵抃重新塑像,让他有血有肉地活在时空层叠和充满诗意的舞台上,生动刻画了赵抃不畏强权、清正廉洁、为民务实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治国安邦、惩治腐败、举贤荐能、为民造福的政治家风采。
该剧继7月17—18日首演2场后,此番又于25-26日连续演出2场,观者甚多,叫好不断。 据悉,2019年1月4-5日,《大宋御史·赵抃》还将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
倾力历史重现,剧情跌宕起伏再显一代清官
“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赵抃出任成都知府,以一琴一鹤,只身入蜀,过清白江,自誓清白,留下了千古名句。历史话剧《大宋御史·赵抃》通过对北宋御史赵抃宦途的立体呈现,展示了赵抃一生为官清廉、惩治腐败、为民务实的“铁面御史”形象,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染力、艺术吸引力。
至和元年(1054年),赵抃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赴任汴京后微服暗访漕运码头,了解漕运官员借设水上驿站,独揽漕运、中饱私囊之事,并将情况直奏宋仁宗,最终将漕运三司使罢免。随后,赵抃向仁宗上奏了近两百篇奏章,包括治国安邦、惩治腐败、举贤荐能、为民请命等诸多主题,逐渐得到了仁宗的认可和器重。同年,宰相陈执中家中侍女命案引发朝内风波,朝中大臣上书仁宗要求彻查此案,但陈执中利用职权大肆打压上书大臣。面对这种情况,赵抃给宋仁宗连递了七道奏本,奏请惩治陈执中,并力保欧阳修等大臣,但宋仁宗并无罢免之意,相反他认为陈执中是值得信任的宰相。执着的赵抃又递呈了五道奏章,历数陈执中不学无术、结党营私、以权谋私等八大罪状,要求仁宗罢免陈执中。最后,陈执中被罢相,赵抃出任成都知府。赵抃携“一琴一鹤”赴任成都,面对当地官吏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州郡公然互相行贿,兵士不肯过江的情况,赵抃对江明志——“吾志如此江清白”,以身作则,惩治腐败,蜀地一片升平。治平四年,朝堂一张圣旨将赵抃召回汴京,而刚刚登基的宋神宗却不依旧例,依旧让赵抃到谏院任职,以便能够多听到赵抃的意见,从此“铁面御史”的声音响彻朝堂。
正如该剧编剧所言:“北宋仁宗年间,儒学兴盛。有历史学家认为,在这种充满敬畏精神和宽容气质的环境下,形成了北宋士大夫一股独特气质——忧的精神,即承担天下的责任。赵抃在其中很有代表性。作为创作者,我们不满足于简单地记录他清白为官的事迹,更愿意借着一方舞台去探讨这‘坦荡敢言、清正廉洁、无私无畏’背后的精神内核、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抱负和情怀,以及为官和治国的初心。”
打造特色文化名片,“清白文化”成独具特色的“天府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是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天府文化在自然与人文、封闭与开放、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碰撞融合中传承发展,凝聚成“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时代价值和现实表达。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弘扬中华文明,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今年9月,成都市召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三城三都”,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持久动力源泉。
为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精神,青白江着力挖掘利用独有的文化资源,紧贴全面从严治党和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要求,在全省首创将历史文化、清白文化与天府文化相融合,创编了大型历史话剧《大宋御史·赵抃》,用高标准的艺术水准演绎独具青白江特色的“天府文化”品牌—“清白文化”,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艺创作和对外交往优势,弘扬社会正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了天府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
清清白白为官,清清白白做人,是中华传统道德自律和廉洁从政的践行准则和理想追求,是历代廉政建设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故以“清白”二字作为形象的概括,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内涵、政治践行和人伦修养。正如青白江区文体广新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通过创编演话剧《大宋御史·赵抃》、建立‘清白文化馆’、举办专题展、开办绣川讲坛、清白课堂等,系统化宣传赵抃的清廉事迹,积极挖掘、传承和弘扬与本区渊源极深的赵抃‘清白’思想。《大宋御史·赵抃》已成为反映城市发展进步、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
下一步,青白江区还将立足“内陆亚欧门户 国际化青白江”发展定位,深化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展国内、省内巡演,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最大化发挥该剧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努力将“清白文化”打造成为传承创新天府文化的青白江文化IP,全面促进文创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大型历史话剧《大宋御史·赵抃》简介
一、剧组简介
导演:敖晓艺 国家二级导演
编剧:陈丽丽 国家二级编剧
演出团队: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
主要演员:
刘岳琦 饰 赵 抃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优秀演员
孔 斐 饰 宋仁宗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优秀演员
贾建立 饰 陈执中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
二、剧目时长
时长2小时30分钟。
三、剧情简介
至和元年(1054年),赵抃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赴任汴京后,他微服暗访漕运码头,了解漕运官员借设水上驿站,独揽漕运、中饱私囊之事,并将情况直奏宋仁宗,最终将漕运三司使罢免。随后,赵抃向仁宗上奏了近两百篇奏章,包括治国安邦、惩治腐败、举贤荐能、为民请命等诸多主题,逐渐得到了仁宗的认可和器重。
宰相陈执中家中侍女命案引发朝内风波,朝中大臣上书仁宗要求彻查此案,但是陈执中利用职权大肆打压上书大臣。面对这种情况,赵抃给宋仁宗连递了七道奏本,奏请惩治陈执中,并力保欧阳修等大臣,但宋仁宗并无罢免之意,相反他认为陈执中是值得信任的宰相。执着的赵抃又递呈了五道奏章,历数陈执中不学无术、结党营私、以权谋私等八大罪状,要求仁宗罢免陈执中。最后,陈执中被罢相,赵抃出任成都知府。
赵抃携“一琴一鹤”赴任成都,面对当地官吏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州郡公然互相行贿,兵士不肯过江为官而战的情况,赵抃对江明志——“吾志如此江清白”,以身作则,惩治腐败,蜀地一片升平。
治平四年,朝堂一张圣旨将赵抃召回汴京,而刚刚登基的宋神宗却不依旧例,依旧让赵抃到谏院任职,以便能够多听到赵抃的意见,从此“铁面御史”的声音响彻朝堂。
整个剧情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跌宕起伏,赵抃不畏强权、清正廉洁、为民务实的艺术形象刻画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号召力。
宋代御史赵抃的生平简介
赵抃(1008—1084),出生于浙江衢州城。历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期间,他四次入蜀,两次任成都知府。北宋至和元年(1054),赵抃进京担任殿中侍御史,前后给皇帝呈上了近两百篇奏章,包括治国安邦、惩治腐败、举贤荐能、为民请命等诸多主题,对北宋时期的大政方针、委官用人、抵御外患、安定域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为官四十余年中,赵抃为官清廉、惩治贪腐、黾勉勤谨,素有“铁面御史”之称,宋英宗皇帝评价他为政是“中和之政”。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欧阳修、贾黯等宋代贤能之士,都曾被赵抃大力举荐,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
赵抃与青白江的联系
据史料记载,赵抃赴任成都知府途中,面对滔滔清白江水以江名志“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物混肴其中,不少浊也”,清白江因此句而得名,青白江区的区名也因清白江而得名。
据此史实,青白江区建立了“清白文化馆”,专题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弘扬“赵抃清白文化”,系统化的宣传和传承赵抃的清廉事迹,目前已接待参观人员35万余人,开展宣讲3000余场。下一步青白江区将建设“清白文化学院”,以赵抃事迹馆为主体,将历史上的清官及当代廉政典型进行集中展览,供广大干部群众参观学习,激发更多干部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精神。
赵抃与“清白”文化的关系
赵抃四次入蜀,初入蜀在江原县(今崇州)作县令,第二次入蜀作梓州路(今三台)转运使,皆有清白名声。第三次作成都知府是在宋英宗时,由治平元年(1064)12月至治平四年(1067)共三年时间。第四次入蜀再度“知成都府”,则已是宋神宗时,由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1074)共两年半时间。他在廉政文化方面的特色是:自身以清廉自律,传承其清白家风,“吾门自昔传清白”(《清献集》卷三“信笔示诸弟侄子孙”)。从政则勤政爱民,忧乐天下际,“欲去民忧同乐之,敢孤朝寄独恬然”(《清献集》卷二“再经江源县有作”)。为政则能审势,宽猛相济,“弹劾不畏权倖”,“声称凛然,京城目为铁面御史”。苏轼、苏辙兄弟都十分称赞他,苏轼还专门为他写了墓碑:《赵清献公神道碑》。苏轼是赵抃的友人,最了解赵抃,赵抃曾荐举其父苏洵。苏轼这块碑记是有关赵抃生平传纪的最早的记录,《宋史·赵抃传》《东都事略·赵抃传》以及后来的史志、笔记之属,皆沿袭苏轼碑记而来。
赵抃最有名的“清白”故事是第一次知成都府时以一琴一鹤,只身入蜀,过清白江,自誓清白。他平生有雷氏琴一张,琴是唐琴,当然很名贵,但琴是家传之物,鹤是家养的,故苏轼写诗称赞他:“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他不讲排场,不要车马随从,不要地方官迎接,只以“单马就道”,随身只带一把琴,一只鹤,除此以外,别无家财,真可谓一清二白。
他上任成都,经过湔江时,常说:“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这段湔江取名为“清白江”。从此,为成都留下了一个重要的体现“清白文化”的地标遗产,今在青白江区境内。赵抃以江的一清二白明其志,一心为民,虽万类混杂也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被载入史册,传承了下来。
第二次知成都府是神宗要求赵抃再治蜀的。这次再入蜀,他的行李更加简易。早在这次入蜀前,他已在泗州放了鹤,只带了个仆人“老苍头”入蜀。神宗表扬他:“卿前以匹马入蜀,所携独琴鹤,(为政简易),廉者固如是乎?”
以上是他两次知成都府有关清白的故事。他在成都经常川行于街头巷尾,田间小道,与老百姓直接交谈,遇到冤案弊政,他都及时平反革除,“以惠利百姓为本”,贪渎因此不敢妄为。他的习惯是每天做的事一定每晚要自我反省。每到晚上即端正衣冠,焚香庭前,九拜首,告于天,向上天报告每天为老百姓做的事。如有不可告于上天的事,就肯定是对不起老百姓,不能去做的事,其清廉洁白无私如此。
成都在他治理下,“蜀风素侈”的奢靡之风大变,“好贤乐善之风大兴”,“蜀人安之”,长达百年。赵抃二十年间四次入蜀,蜀人听说赵公来,“男呼于道,女欢于灶”,都说:‘我的碗筷能安于食,我的枕第能乐于寝,就是拜公之赐。公再来,它们又有依靠了。’”在赵抃治理下,“梁岷之下,宴然已为乐国矣。”(文同:《丹渊集》卷二十六“送赵大资再任成都府诗序”)
由此可见,清白江得名的廉政故事、赵抃过青白江为官清正、名节洁白的故事,是清白文化的最佳体现。“清白文化”确是青白江区独有的廉政文化历史资源。
清清白白为官,清清白白做人,是中华传统道德自律和廉政处事的践行准则和理想追求,是历代廉政建设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为人做官的体现,故以“清白”二字作为形象的概括。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内涵,政治践行和人伦修养,历代都有不少清正廉洁为官的好故事和好思想流传下来,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清白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