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7届戏剧会演日前在福州圆满闭幕,来自全省各地的39台剧目在福州轮番登台,丰富的剧种、多样的流派,以及个性化的舞台呈现,较全面地体现了福建近年来戏剧创作的整体面貌。
挖掘剧种传统 着力弘扬独特个性
传统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诸如福建的莆仙戏、梨园戏均为中国戏曲史研究提供了活态例证。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的莆仙戏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其表演上受木偶戏的影响,古朴优雅、独具特色;音乐为曲牌体,传统深厚、唱腔丰富,有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存。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创作排演的《踏伞行》 ,从挖掘、继承莆仙戏优秀传统入手,充分保留和运用传统戏《蒋世隆》中“走雨”“抢伞”的表演和情节,剧作家周长赋巧妙化用《双珠记》中陈时中与王慧兰的故事进行新的创作。踏伞、听雨、又雨、雨渡,四折戏层层推进,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动态和纠结心理。踏伞一折,把《瑞兰走雨》 《益春留伞》中的旋肩、车肩、放肩、蹑肩、摇步、拖步、云步、蹀步等科介巧妙化用,精彩地呈现了舞台上“拖伞”“拾伞”“踏伞”“抢伞”“跪伞”等舞台动作和戏剧情节。剧种曲牌的合理运用和演唱与传统科介交相辉映,完美地展现了莆仙戏载歌载舞、古朴典雅的艺术个性。
戏曲的传统在哪里?在一代代戏曲艺人精雕细琢、千锤百炼的经典剧目里。高甲戏《李光地》中,精彩地运用丑行饰演人物,还拟人化地运用高甲丑来扮演象棋棋子,既推动了剧情又丰富了观赏性。当然,传统资源的丰厚不仅仅包括其唱腔、表演、装扮,还有其储备巨大的各类剧本。1957年陈仁鉴先生以莆仙传统剧目《施天文》为素材改编创作了大悲剧《团圆之后》 ,于1959年晋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引起轰动,被称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剧作,1960年该剧拍成了彩色戏曲片。剧目被越剧、锡剧、淮剧、京剧、黄梅戏等多剧种成功地进行了移植,半个世纪后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怀着虔诚惕厉之心对这部经典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呈现。再如,布袋木偶戏《李逵负荆》 、梨园戏《陈仲子》 、山歌戏《羊角花》 、潮剧《向东渠》等剧目也都注重剧种特色的保持和自身传统的发扬,有着浓郁的个性特征。
审视现代生活 不断延伸创作领域
传统戏剧不仅要坚守自身的宝贵传统,还要大胆地走向现实生活,打开双臂热情地拥抱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福建戏剧创作以历史剧著称,在近年来的创作中也注重用艺术手段来审视和把握现代生活,不断丰富题材资源、拓展创作领域。芗剧《谷文昌》围绕谷书记带领群众植树筑堤、战胜风沙,顶着重重压力关心“敌伪家属”生活,改变其区别对待、严重创伤其感情的问题,紧密团结他们称其为“兵灾家属” ,一项德政收获十万民心等具有代表性的事迹展开,艺术地再现了谷文昌大公无私的担当精神。话剧《县委书记廖俊波》反映的是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廖俊波同志的感人事迹。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我们更需要崇高精神的慰藉,潮剧《向东渠》和京剧《红土》从劳动人民艰苦奋斗、抗争自然灾害切入,展现了老百姓极其可贵、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东渠是20世纪70年代横贯福建云霄—东山两县的一个伟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山水田园之上,滋润着云东两县人民。云霄人民齐心协力创造了一个奇迹,展现了勇于担当、顾全大局、艰苦奋斗、齐心协力的向东渠精神。高甲戏《柯贤溪》讲述了被誉为“高甲第一丑”的柯贤溪曲折的戏剧人生,高歌了一代“丑王”酷爱高甲戏、为艺术事业奉献终身的高尚情怀和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越剧《林巧稚》展现的是“万婴之母”林巧稚的大爱人生。歌仔戏《侨批》、闽剧《银筝断》、山歌戏《羊角花》,写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人生境遇下的现代爱情故事和独特情怀;闽剧《生命》 、闽西汉剧《伯公灯》是革命题材的剧目, 《生命》从优秀小说中寻找资源,进行改编创作;泉州提线木偶戏《慈母曲》是一部反腐倡廉剧目,塑造了一位明大义、识大体、有觉悟、扬正气的慈母形象。
尊重艺术规律 注重构建演出生态
艺术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有着自身规律的。戏剧创作必须遵循其艺术规律,符合内在的规定性,否则难以获得成功。戏剧首先要讲好故事但绝不能“顺顺利利”地说故事,戏剧的发展需要在曲曲折折、出人意料中抓住观众,如若不然则令人昏昏欲睡、寡然无味。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创作的高甲戏新编历史剧《浮海孤臣》 ,描写明嘉靖年间朝廷派宁波书生蒋洲出使日本招抚倭寇首领王直,以造福百姓、永固海疆。剧作家郑怀兴深谙写戏之道,紧紧地牵着观众的心推进戏剧情节,展现情感纠葛,使观众在时紧时松、时缓时急的矛盾交织中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他曾谈道,编剧要“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推物理,越戏越真” ,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鲜明,戏才越好看,“即此半假半真局面,却是大开大合文章” 。
不仅在剧本创造上要探求并遵循创作规律,二度创作、舞台呈现上更要把握好舞台节奏和视听效果,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福建京剧院创排的京剧现代戏《红土》 ,从题材上选择福建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对观众有亲近感的现实生活,展现长汀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最终把这座“火焰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的“花果山”的生动事迹。与历史题材剧目相比,现代戏更需要有精彩的唱段和好听的唱腔, 《红土》设计了京剧韵味浓厚、别具特色的程派唱腔,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孙劲梅演唱得声情并茂、悦耳感人。全剧在表演上生活化、节奏化,在签合同、抢树苗、抗击暴雨等场面上化用戏曲传统手法,既具有技巧性又具有观赏性。又如, 《踏伞行》关注青年男女恋爱中相异的心理特点,提线木偶戏《铁窗蝴蝶》用普通话手段来贴近新观众……这些剧目的创作演出都把观众纳入了演出生态中,着力构建良好的演出生态,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如果没有了观众,不能对观众有所启迪,戏剧也就走向了可怕的不归路。
寄托思想意蕴 致力探索舞台呈现
戏剧艺术绝非空有形式的纯技艺的展示,相反,历史上的经典剧作都离不开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人生感悟。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排演的现代戏《生命》 ,就通过新中国诞生前夕一支由50名孕妇组成的队伍安全地转移、抵达目的地的故事,和广大观众共同思考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该剧取材于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姜安的长篇小说《走出硝烟的女神》 ,在队长陈大蔓的带领下,她们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重重艰险,在硝烟与战火中诞生了五十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孩子。为了保护好这些孕妇的生命和一个个新生命,护送她们的警卫班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许不能仅仅理解为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新生命,不能简单地评判这样做值不值,这是英雄们为伟大的革命理想而做出的英勇牺牲和大爱之举。这部作品没有聚焦复杂的戏剧情节,在转移的路上展露人物的心理、回顾其情感经历;舞美简约空灵、富有想象空间,整个舞台干净、大气,充满意境。
莆仙戏《踏伞行》警示礼仪不可丢弃,人心不可相互猜忌;梅林戏《画网巾》颂扬着文人不屈的气节和孤独的坚守;梨园戏《太后贺岁》 、越剧《团圆之后》 、高甲戏《浮海孤臣》等都有着各自的思想表达。几部木偶戏则在舞台呈现上表现出探索的精神和追求,漳州布袋木偶戏《李逵负荆》除了注重木偶的操纵技巧外,还突破性地由演员自己唱芗剧,导演在情节的推进、节奏的处理、唱念等方面予以加强,是舞台呈现提升的必要手段。泉州提线木偶剧团演出的三部现代戏《铁窗蝴蝶》 《慈母曲》 《赴宴斗鸠山》 ,不仅是对题材领域的扩展,更是对新形象技艺的创新和舞台呈现的探索。故事背景由古代走向现代,人物由历史走向当下,在舞台风格、戏剧节奏、语言表达上都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偷懒式的“旧瓶装新酒”要不得,如此切实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闽剧现代戏《银筝断》写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与沈鹊应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在舞台呈现上导演充满实验性、探索性、陌生化的诸如红绸舞女、众多的椅子、充满个性的舞美等引起了不少争议。以上这些舞台呈现上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不成熟的教训,都为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新的面貌都值得我们为之欣喜,同时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
福建戏剧人在新时代高昂着戏剧精神,秉承着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使命推陈出新谋求发展。深入挖掘剧种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文化价值;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进行艺术反思和审美表达,从题材和手法上不断延伸和拓展创作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注重构建良性的演出生态;在思想意蕴方面表达独特的理解和阐释,探寻着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认识,致力探索舞台呈现上的新可能。当然,在本届会演中还暴露出部分剧目剧本创作缺乏合理性,生活体验不足有损真实性,对剧种传统认识不够或忽视观众审美趣味“自由创作”等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既要看到优秀剧目创作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深刻批评不良的创作倾向,在理论思考和实践检验的双向互动中,完成好民族戏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智联忠)
(摘自 《中国艺术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