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了近50部大戏,先后成就了40多位名角儿,徐棻70年的艺术生涯,用“辉煌”来形容毫不为过。可即便是如此的人生,86岁的她还是有些遗憾。“没有一个人来继承我的衣钵,所以也逼着自己写下这本书,希望我这七十年的经验与教训不会白白浪费掉,能给后来的戏剧工作者,特别是戏曲工作者有一点帮助,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所以,她在去年宣布“封笔”不再创作新戏后,写了这本《舞台上下悲喜录——徐棻谈编剧》的新书。碎花短袖配黑纱长裙,一串白色珍珠项链系在脖子上,素色发带整齐压住满头银发,笑起来圆圆眼睛弯成月牙。眼前的徐棻优雅而不失幽默,在略微炎热的蓉城四月天,向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娓娓讲述了这漫长创作生涯中的小小感悟。
4月27日—30日,由成都市川剧发展促进工作组、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主办的“笔吐珠玑·心怀时代——徐棻艺术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将在成都举行。届时,全国各地130余名艺术家、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美国的戏剧家将相聚蓉城。记者了解到,本次系列活动包括开幕式和川剧、滇剧、晋剧等6场戏剧演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谢涛、陈巧茹,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冯咏梅、王超等名角将亮相蓉城舞台。同时将召开《戏曲的现在与未来》座谈会,举办徐棻新著《舞台上下悲喜录——徐棻谈编剧》首发式、徐棻七十年作品和历年事件展览。
A
/ 最难忘 /
中国戏剧界为她开了五次研讨会
今年86岁的徐棻是国家一级编剧,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0年的艺术生涯中,徐棻创作了以传统戏曲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其代表作包括川剧《死水微澜》《欲海狂潮》《田姐与庄周》《尘埃落定》《目连之母》《马前泼水》《马克白夫人》等,以及话剧《辛亥潮》、舞剧《远山的花朵》、晋剧《烂柯山下》、滇剧《贵妇还乡》、昆曲《十面埋伏》、京剧《千古一人》,还有长篇历史小说《苏东坡》《成都辛亥潮》和电视剧、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戏剧评论等。曾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国地方戏曲评比展演一等奖”“全国儿童剧汇演一等奖”“全国优秀剧本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正是如此的成就,前前后后为她举行了四次作品研讨会,加上即将举行的这一次,是第五次作品研讨会。“这是我从艺那么多年,最难忘的一件事。中国戏剧界为我开了五次研讨会,这个可能是创纪录的。”在徐棻看来,举行这次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在她意料之外。“我年纪大了,已经不再创作新作品了。可是有关单位还是发起了这个活动,很感谢对我这一辈子的肯定,这也是每个人希望得到的。”更让徐棻感慨的是,“干一个活干了七十年,值得欣慰的是,看见和我一起、以及很多看着他们长大的孩子,现在已经变成优秀的演员。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他们的成长起了一点帮助的作用,既说明我没有虚度自己的年华,也说明别人还是需要我的。毕竟,一个人感觉到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这次在成都举行的系列活动,会有川剧《马克白夫人》《目连之母》《欲海狂潮》,滇剧《贵妇还乡》,晋剧《烂柯山下》等多场演出。“我真正好的所谓代表作也就十几部,但是不可能都能演出。所以最终选择这两年我们一直在演出的剧目,还有特别感谢晋剧泰斗级人物谢涛和滇剧院院长、梅花奖得住冯咏梅,他们都是带着乐队来成都参加这个活动,这也是缘分。”
B
/ 最遗憾 /
没有人来继承她的衣钵
因为对戏剧的无比热爱,徐棻的创作力非常旺盛。不过,因为常年“趴案头”形成的腰疾,逼得徐棻想到了“封笔”,“年龄大了,我一写戏就睡不着觉。”于是在去年,她终于下定决心封笔。可是,对于剧本创作的依依不舍,让她不时被触动,“看见社会上一个问题,或者读书、看别人的戏,出于职业习惯我就常常会‘瞎想’,从中找到戏剧题材。”就像徐棻所说,她一写戏就睡不着觉,心理承受力也没有那么强了。“现在很多时候是帮忙提点建议,只要有人问我,我一定竭尽全力。十个意见里面,对方若能接受一两个,这也是一种帮助。”她笑着表示,希望在她头脑清新、力所能及的时候尽量帮助别人。
除了骨子里对戏剧创作的喜爱,其实徐棻的不舍还残留着些许遗憾。因为,86岁的她没有徒弟。“如果我有一个很好的徒弟,也许我就不会想到要写书。一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愿意静下心来,像我们那一代人那样耐得住寂寞和贫寒,坐在家里认认真真地把戏剧的规律钻透,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透,把一些人生的、人性的各种问题基本上想好的人。”徐棻说,“有一种说法编剧应该是个学者,这样才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认识,你才能够提炼出自己的看法去帮助这个社会进步,帮助别人的灵魂更加健康,不是每一个人都坐下来几天就写出戏去赚钱,不可能是这样的。”之前,徐棻也带过三四个徒弟,因为环境的缘故,“耽误”了他们。“等他们有了人生经验这些东西时,他们也很快就要退休了,戏剧也不景气了。”
所以,徐棻将接班人难找的遗憾,都写在了这部新书中。“以前我出书是以剧本为主,把自己比较好的作品,或者观众比较喜欢的作品留下来。”可是这一次的书和过去完全不一样,全是谈徐棻那些剧本创作的心路历程。“我内在的一些想法、主观的东西和外在的环境给我的一些帮助和制约,以及我如何突破那些制约,怎么接受那些帮助……”整本书筹备的时间并不长,没有序也没有跋,所以这本书光溜溜的,翻开就是目录。整本书分为观念篇、技巧篇以及故事篇三部分。在徐棻看来,“故事篇”是她小结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我成长经历中各种有趣的、痛苦的、快乐的、传奇的故事。虽然说都是故事,但全都是戏的故事,全都是我做戏经历中的故事,是我写戏过程中的故事,没有一篇是离开了戏剧、离开了文艺的。故事篇虽然更加有趣,但里面既有技巧,又有理念,有我自己认识的技巧和理念,也有别人对我的技巧和理念的认识,所有都是和戏剧有关的。”徐棻始终很遗憾没有一个人来继承她的衣钵,“所以也逼着自己写下这本书,希望我这七十年的经验与教训不会白白浪费掉,能给后来的戏剧工作者,特别是戏曲工作者有一点帮助,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记者/任宏伟 实习生/易沁圆)
(摘自 《成都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