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谢柏梁教授新著《中华戏曲文化学》
陈文铁
《中华戏曲文化学》的问世,是作者在中外悲剧史、戏剧理论史和当代戏剧史方面取得的又一成果,对推动我国的戏剧学研究和中外悲剧史论研究将会有所裨益。
全书共分戏曲悲剧学、戏曲演剧学、戏曲创作学、戏曲序跋学、戏曲流派学、戏曲影视学六编,遴选出中华戏曲文化中的一些重大学术命题,按类分编、以时为序、条
分缕析、提纲挈领,分别加以研讨。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明确指出,元代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先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享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以无愧色也”。
作者在书中重点阐述了中国悲剧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论析了先秦以至明清等朝代关于悲怨精神的审美原则,总结了中国悲剧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指出了“悲而有时,悲而有地,悲而有节”的规定性,并认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法度,规定了中国文艺作品在总体上必须构成喜哀兼备、制乐节悲、适可而止的中和局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集成、丰富和部分发展了中国悲剧理论和世界悲剧学。
作者的悲剧学说,从悲剧历史和美学理论两方面将中国和东方的悲剧,汇入了世界戏剧学的主流。“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而悲剧艺术是戏剧当中最富于感染力和文学性的体式,它主要反映出人类在天灾人祸降临头上的誓死抗争,以及在这种抗争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自我牺牲精神、还有崇高和博大的品格。”
就戏曲演剧学而论,该书先对宋元明清的演剧理论进行了总体研讨。“其中对王正祥具备近代意义的剧场学说的论述,属于戏曲学研究中的首次探索”。该书还对20世纪的“北梅(梅兰芳)南麒(周信芳)”的演剧观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尽管他们不是理论家,但他们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所自然流露出的经验之谈,犹如精金碎玉般值得重视。”这就打通了古今之流变、贯穿了理论和实践之两端。
就戏曲创作学而言,该书先从元作家杨维祯提出的“诗品出人品,人品见格力”入手,进而探究以明代戏剧人物创作的“创作心理、形象特征、演出过程到欣赏体验”等不同侧面。作者高度赞赏了李开先的艺术发展说,“不仅仅是对元人论点的重复,更在对元杂剧的实际研究中透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开创精神。”书中概述了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所展现的典型观、细节观、悲凉观,认为这是中华民族自己的典型理论说。
就戏曲序跋学而言,该书从一种不为人所普遍重视的文体中,挖掘出“一代文学”说等诸多有价值的理论命题。书中同时也论述到体系化的大家王骥德和李渔的曲学,并对近代戏曲学体系的开拓者、曲学大师王国维的戏剧观予以了充分阐释。
本书的出版,不仅凝结了谢教授多年的心血,又是几代人的才思结晶,“前有从老舍到徐中玉、齐森华,从吴梅到王季思、黄天骥等明师的烛照,后有诸多弟子才俊们的簇拥”,方得成此华章。拜读该书后,我们领略了戏曲文化的浩瀚与久远,“从古代戏曲、比较戏剧到影视艺术的顺向延伸,也是学术研究、艺术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大势使然”。《中华戏曲文化学》既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传统与前卫的辉映,也是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作者单位: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中文系)
(摘自 《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