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春早,梨园芬芳。第七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伴随着暖人的春风如约而至。2月28日至4月28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武汉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执行的第七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不仅以“9个剧种、13家名团、35朵梅花、36场演出”的规模创下历届最强阵容,还结合VR看戏、入戏戏曲体验馆、“百名学子”快闪等线下活动变得更时尚更年轻;不仅为戏迷们带来长达两个月的戏曲盛宴,还为年轻观众带来最“潮”的戏曲体验。

线上


9个剧种、13家名团、35朵梅花、36场演出


7年积淀,“戏码头”盛景重现

作为全国闻名的“戏码头”,武汉有着丰厚的戏曲文化积淀,曾经集萃了全中国最好的戏、最好的角儿、最热闹的剧场、最疯狂的票友。数百年来,大武汉这座“戏码头”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贡献巨大,作用独特。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

面对新时代,面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定位,面对“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的战略要求,在内在需求的驱动下,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背景下,武汉市围绕湖北省《关于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的意见》和《振兴武汉戏码头实施方案》,在精品生产、人才培养、打造戏曲展演交流品牌、普及推广等方面发力。

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先旺日前在专题研究武汉戏曲“大码头”建设工作时强调,要搭好戏台子、写好戏本子、培养戏柱子、播撒戏种子、创新戏路子,让戏曲市场火起来、让戏曲基础厚起来、让戏曲研究深起来、让戏曲文化传起来,重现昔日武汉戏曲“大码头”的辉煌和荣光。

连续举办7年的中华戏曲艺术节可以说是武汉“戏码头”逐渐振兴的一个缩影。经过7年的积累,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已成为戏曲界盛事。本届戏曲艺术节期间,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中国评剧团、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北方昆曲剧院等13个优秀戏曲院团汇聚武汉,参演的戏曲名家中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就有35位之多,包括京剧名家张建国、王蓉蓉、王珮瑜;越剧名家王君安、吴凤花;昆剧名家刘巍、周雪峰等。

2月28日的开幕式上,30位名家带来《“戏聚盛典”名家演唱会》,他们都来自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名团聚集、名家荟萃,自然引来戏迷追捧。由王君安带来的越剧《玉蜻蜓》及王珮瑜带来的京剧《失空斩》两场演出开票即售罄,如此火爆也是历届戏曲艺术节举办以来首次出现。

剧目经典云集,本地特色凸显

本届戏曲艺术节囊括了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昆剧等9个剧种。其中,在“经典传统戏展演”板块中,国家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名团带来《赵氏孤儿》《失空斩》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样板戏展演”板块,邀请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样板戏的首演院团来汉演出。此外,今年是汉剧大师陈伯华的百年诞辰,戏曲艺术节特别设立了“向大师致敬——汉剧艺术周”,展演了《宇宙锋》《二度梅》《智破天门阵》等陈派经典传统剧目,以及《霓裳长歌》等新创剧目。

在汤湖戏院,戏曲艺术节还安排了“小剧场戏曲展演”专场,上演实验昆剧《椅子》,京剧《钓金龟》《武家坡》《三岔口》,汉剧《盗草》《天女散花》《柜中缘》以及越剧折子戏专场等,用更具创新性的演出培育新的戏曲观众。

4月13日晚,北京京剧院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蓉蓉与武汉汉剧院合作,以京汉同台对唱的形式,在本届戏曲艺术节上演绎《状元媒》。

半个多世纪前,汉剧大师陈伯华将《状元媒》剧本赠予京剧张派创始人张君秋,令这出戏在京、汉两大剧种里都成为经典。这段梨园佳话,并未随着大师的离去而结束。作为张君秋的入室弟子,王蓉蓉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2000多次演绎这出《状元媒》,2005年更在武汉拜陈伯华为师。她至今还记得,陈伯华曾指点道:“虽然京剧以大青衣的形式处理‘柴郡主’这一角色,可还是要从人物出发,演出她的美、可爱。”

34年前,楚剧《狱卒平冤》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包揽10项大奖,被全国多个剧种学习、移植,成为最受欢迎的楚剧经典剧目之一。4月2日晚,这出大戏作为第七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的剧目在武汉剧院重回舞台。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夏青玲率余维刚、陈晓檬等青年演员组成的第三代主演班底青春亮相,让无数戏迷感慨万千。

“1985年,200多个剧团进京参加全国戏剧观摩汇演,《狱卒平冤》一公演就引发了一致好评,一口气拿了10项大奖。”回忆起当年的轰动,主角吴明的第一代扮演者、年近八旬的于盛乐依然历历在目。他介绍,这10项大奖含金量极高,包括了演出、主演、导演、剧本、配演、舞美设计等各个方面的一等奖,音乐设计、服装设计也都斩获了奖项。

演出中,一波三折的剧情和演员们精彩的表现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周希正首次观看这部戏时感慨:“结构、人物都很精彩,让楚剧有了大戏的感觉,演员也有突破!”

惠民力度加强,低价票过半

惠民一直是戏曲艺术节所坚持的,今年继续加大力度。本届戏曲艺术节的演出票价均在20元至280元之间,其中超过一半的演出票价限定在60元以下,目前20元的最低价门票已全部抢购一空。本届戏曲艺术节在低票价的基础上,还接受“武汉文惠通”为观众提供30%的消费补贴。此外,戏曲艺术节还为社区低收入人群、困难职工、劳模以及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者提供近万张公益票。

线下


14场戏曲公益活动花开三镇

“本届戏曲艺术节,我们在年轻人的参与性与体验感上下足了功夫,除了大热的36场演出,王珮瑜、王君安等火遍全网的戏曲明星,还有14场非常‘潮’的戏曲公益活动花开三镇。”武汉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

VR带来的最“潮”戏曲初体验

作为本届戏曲艺术节的一大亮点,武汉剧院内的入戏戏曲体验馆借助集装箱结合戏曲场景再现的表现形式,设置了越剧《梁祝》、黄梅戏《天仙配》、汉剧《霓裳长歌》等展区,在戏曲艺术节期间向市民免费开放,两个月的时间内吸引了约2万名观众前来参观体验,为市民尤其是年轻观众提供了一个观赏、体验、分享传统文化的平台。

体验馆里,数个集装箱像四合院一样围出了一个令人“穿越”的空间。进入馆内,向左转就能看到10余套戏服。观众可以在此租借戏服并现场换装,穿着戏服游览全场。而馆内三大场景亦是各具特色,《梁祝》展区用唱词等元素抽象化地再现了学堂这一经典场景,《天仙配》展区里上有烟雾缭绕、细雨蒙蒙,下有小桥流水、明月清风,好一派浪漫的氛围。《霓裳长歌》展区的气氛则由情意绵绵转变为霸气无比,龙椅、凤灯、高悬的明月,还没穿上戏服已经能感受到这出新创汉剧的华美丰厚。

最热闹的还属VR展区。一戴上VR眼镜就自动屏蔽了周遭的嘈杂,仿如真的置身于京剧《三岔口》的舞台上,不仅可以360度全景式地观赏戏院里的各个角落,也能用鱼眼模式等俯瞰全场。在十几分钟的体验末尾,不仅会向体验者讲解“矮子步”“四击头”等戏曲知识,竟然还会出考题。

“戏曲进校园”普及评剧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啊六月六啊,看谷秀我春打六九头,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我张不开嘴儿,我跟不上遛,你说难受不难受,你说难受不难受?”1995年春晚小品《如此包装》里的这段经典唱词,24年后成了抖音上的热门。但有些人不知道的是,“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其实来自评剧《花为媒》中著名的《报花名》一折,而赵丽蓉是中国评剧院彩旦行当的领军人物。3月12日,本届戏曲艺术节“戏曲进校园”首场活动亮相武汉工程大学,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丽京、李妮为同学们揭秘了这个“跨次元”的故事。

在活动开始前的一个小调查显示,数百名大学生中听过戏曲的屈指可数,听过评剧的更是几乎没有。但当主讲人王丽京、李妮现场唱出这一段《花为媒·报花名》时,同学们都瞬间燃起了热情。互动中,学子们的提问更是五花八门,一位女生问林青霞为什么被称为“青衣”时,李妮不仅现场演绎青衣、花旦等不同行当在舞台上脚步等动作的不同,还脑洞大开地说“张曼玉应该是泼辣旦”。当同学们问到赵丽蓉等戏曲演员的幕后故事时,王丽京、李妮讲述了更多感人的细节:赵丽蓉演出时离开家一走就是3个月、半年,还自己打着铺盖卷,带着脸盆;谷文月等老艺术家早起练嗓子时捧着一块冰,冰化了才算练完。这些细节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何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3月15日至4月19日,国家京剧院、福建芳华越剧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京剧院等,在各位梅花奖得主的带领下,先后走进湖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以多种生动的形式普及戏曲知识、展示戏曲魅力。

“戏曲进地铁”吸引众多目光

3月14日下午5点,下班的、放学的人正急着赶回家去,人潮如织的地铁站里却传来黄梅戏的声腔,引得大家纷纷停下匆匆的脚步。本届戏曲艺术节“戏曲进地铁”戏迷票友大联欢活动在洪山广场地铁站启动,来自武汉市枫叶黄梅戏艺术剧社的票友在地铁站里上演了10多个经典戏码。

《女驸马》《天仙配》,从经典唱段到黄梅戏歌舞,枫叶黄梅戏艺术剧社的20多位票友带来了12个节目,让小小的舞台周围挤满了观众。几十把椅子根本就不够用,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

为了这场演出,票友们早早就拖着行李箱来做准备了。服装、道具、化妆都是自己来,主持人也穿着戏装,报完节目转身就再上台参加表演。剧社负责人叶萍介绍,别看都是业余的,但票友们都是超认真。剧社每周有3次集中训练时间,周一练唱、周二排练、周四学戏,一练就是从早到晚一整天,迟到了还会主动认罚。几位三十来岁的年轻票友更是特意调整工作时间,空出档期来学戏。

4月6日、11日“戏曲进地铁”活动还在洪山广场地铁站文化角举行,来自高校大学生戏曲社和“慧文说戏”戏迷会的票友分别演绎了多段脍炙人口的戏曲唱段。

百名学子“快闪”


展现戏曲青春活力

4月7日正值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黄鹤楼前早已游人如织。作为本届戏曲艺术节的互动活动之一,百名学子在上午9时身着戏装、汉服等,以京剧、国乐、国风舞蹈、轮滑、街舞等混搭的形式来了场戏曲“快闪”,青春又传统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围观。

胡琴声响起,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吉祥物“兵兵”和戏曲艺术节吉祥物踩着轮滑、滑板出现在黄鹤楼前的小广场上,十来名学生次第走出,开始吊嗓、练功。身着汉服的女生们在黄鹤楼下翩翩起舞,伴随着《定军山》等京剧唱段,身着戏服的学生们分别扎着靠旗、舞着水袖从人群中走出,紧随其后的却是一段街舞。混搭的表演马上吸引了大量游客围观,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下这一瞬间,演出结束后更是争相与学生们合影。

参与演出的大学生分别来自武汉学院、汉口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还有来自武汉汉剧院戏曲班的学生们助阵。因为平日要上课,他们只能趁周末的时间进行排练。当天一早天还没亮,同学们就从武汉各地集合在一起,为“快闪”演出做最后的准备。

“你是小哥哥还是小姐姐呀?你扮的是什么人物呀?”以京剧《贵妃醉酒》的装扮亮相、来自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华高鸿被游客团团围住,小朋友们好奇地向他问东问西。作为该校瑜音京剧社的社长,他也是社团30多人里少有的男生之一,平日里与社友们一起,每周3次学练唱腔、身段。在“快闪”的音乐中,还有他唱的一段戏曲唱段。(易明)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