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儿抓起,让戏曲艺术在少儿时期就打上深深的烙印,这是戏曲发展的最基本的策略。一个人的教育是从少儿开始的,就像四季之春,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从小给少年儿童注入戏曲艺术的细胞,多开展一些少儿戏曲活动,培养戏曲兴趣,拉近与戏曲的距离,他们长大后,对戏曲就有一种亲和力,戏曲就有了观众基础,就不愁找不到知音。我们这一代人,少儿时期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听的唱的都是“样板戏”,到现在有些唱段还能一字不差地哼出来,而每当电视里播出这样的旋律就要倾耳听一听,跟着哼上一小段,这就是少儿时期打上的烙印。
从小学习点戏曲艺术,对于培养和发展戏曲艺术人才,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戏曲艺术经过上千年的承传发展,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艺术程式,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有它特定的艺术内涵和规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会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凡从事戏曲艺术的工作者,都是从小就开始学艺的。一般我们现行通过戏曲学校和“以班带班”两种形式培养戏曲人才。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不是每一个进了戏曲学校的人都能够成为戏曲人才的,他需要一种天分,有些人虽然经戏曲学校的培训,但却不能胜任戏曲工作而改行,而有的人具有戏曲艺术天分,却因为没有机遇接受戏曲艺术的专门训练而与戏曲失之交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才资源浪费。因此我们从小推广戏曲艺术教育,有利于发展人才,培养人才,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要抓好少儿戏曲,首先要使少儿对戏曲产生兴趣,我们现在看到的少儿演的剧目,都是在演绎成人的故事,扮演着成人的角色,无论是戏曲学校,还是跟班的弟子,或是业余“发烧友”无不例外。我们看了后,为之拍手叫好,可是少儿看了,能引起多大兴趣呢?
戏曲应该学习兄弟艺术的经验,如动画片、童话剧、少儿歌舞、少儿音乐等等,从少儿的角度出发,创作少儿戏曲,开发一片少儿戏曲天地,让少儿在戏曲中找到自我,来赢得少儿的认同喜爱。
创作少儿戏曲的素材很多,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少年英雄的故事和传说,比如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哪吒三太子,等等,把他们编成戏曲,让孩子们自己来演自己,容易引起共鸣,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也可以创编一些童话戏曲,而这一领域创作的内容就更为广泛,题材更多,可以尽情地发挥,像龟兔赛跑、葫芦兄弟之类的故事,都是孩子们爱听爱看的。
少儿戏曲的创作,既不能失去戏曲的特点,又要考虑少儿的个性,文学剧本不能太深奥,要浅俗易懂,适应少儿思维逻辑,使少儿听得明白,看得懂;音乐要在少儿的音区范围内设计唱腔,既要保持戏曲音乐本身的特色,又要增加少儿音乐的情趣,使少儿容易唱,喜欢唱;程式动作也要考虑少儿的形体特点,删繁就简,编排得易学,易练,易掌握。
少儿戏曲,必须从小抓起,有必要在小学开设戏曲课。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郑祖平)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