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七年五月一日,北京舉行現代京劇會演,一共推出了「智取威虎山」、「海港」、「白毛女」、「奇襲白虎團」、「紅燈記」、「沙家濱」、「紅色媳子軍」和交響樂「沙家濱」八齣樣板戲:所謂樣板一詞最先出現在解放日報上一篇署名本報評論員的觀「紅燈記」的短評申。同時越劇演員袁雪芬也發表一篇稱讚「紅燈記」的文章,題目就叫做「精益求精學樣板」。江青等人覺得「樣板」一詞新穎別致,才開始引用。從此,大陸八億人口整整十年,就在這喧囂聒噪著耳膜的八齣樣板戲申過日子。我們撇開偏激的意識形態不談,軌戲論戲,樣板戲的劇情、唱腔,可以稱得上是千錘百鍊的結晶。
在那個黑白顛倒的時代,江青藉全國藝術家的心血,換來她文藝革命「旗手」的尊號。她狂政治舞台春風得意之時,而那些曾追隨她在「文藝革命試驗田裡」奉獻一切的文藝作家和藝術家,百分之八十都被棄之如敝屜,任由紅衛兵對他們一一下毒手,屈辱而死" 。
「仙姑廟傳奇」的原著「白毛女」,是樣板戲中最早成形的一齣歌劇。在大陸受歡迎的程度,也在其他七齣樣板戲之上。但是由於創作者沒有絕對的遵從江青的指示修改,所以許多年來,江青一直不喜歡它。「白毛女」歌劇,是由賀敬之、丁毅編劇,馬可、張魯作曲。一九四五年四月在延安首演,被毛澤東稱讚,而成數十年來久演不衰的典範。其傳奇的情節與強烈意識形態,宣揚「舊社會把人變成了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了人」的主題。江青看上了它,她想據為己有,一句「這齣戲我要了!」把北京舞蹈學校的蔡國英、顧峽和眾多藝術家動員了起來:這齣本土性、草根性極濃的歌劇,在江青的指示下,改為最具時尚芭蕾劇的形式,在第六屆「上海之春」中正式推出。接著北京的京劇和全國各地的地方劇種都爭先恐後的演出了「白毛女」。
在辜懷群領導與劉智龍策劃下,出身戲劇世家的李寶春以其傲人表演天賦,不斷地推出經典京劇,不僅提升了此間的京劇水準,同時也帶來國際的聲譽。這次他們又結合了大陸的著名演員,把「白毛女」改為「仙姑廟傳奇」,以作為新傳統2000年的壓軸大戲。他們巧妙地把「仙」劇的時代背景移置在袁世凱的時代。(就像從前臺灣的電視連續劇一樣,所有壞事都是軍閥做的)避開了國民政府的統治背景,雖說有些牽強,也祇好如此了。有一場楊白勞喝鹽滷自殺的戲,在上海演出時,有人認為楊白勞太過於窩囊,貧下中農應該有反抗性和鬥爭性,經過導演黃佐臨的建議,讓楊自勞三次舉扁擔奮起反抗,最後才被黃世仁活活打死。
李寶春捨棄了這段情節動作,仍採用喝鹽滷自殺的結局,是聰明的選擇。樣板戲中,那種充滿仇恨,人人怒目圓睜、咬牙切齒的程式表演,在今日臺灣面臨著一個極切需要和諧安定的時候,是非常不協調的。
原劇的結尾是八路軍「解放」該地,鬥倒地主,喜兒獲得新生。但是在袁世凱那個時代,中國的共產黨尚未誕生,更談不上有武裝部隊了。李寶春把它改為喜兒為大春擋子彈而死,雖稍嫌粗糙、俗套,但也不悖情理。
樣板戲在大陸已經銷聲匿跡,壽終正寢了,但是它確是許多藝術家共同的心血結晶。今後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演出大陸的戲劇,我建議要把原作者的名字排列出來。就像大陸的電影和舞台劇「茶館」,列出了原舞台劇導演焦菊隱的名字一樣,是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也是對許多在文革申,遭受屈辱和迫害的藝術家的尊重。
(本文作者為戲劇學者.資深編導) 台灣台北.聯合報.10月31日.文化版.文化筆記一欄
※以上文章若與原文有所出入,乃是掃描器、辨識軟體之誤以及小弟的失察
※ 本贴由燕山小隱于2000年11月03日21:10:15在〖原中华戏曲新闻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