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卑人所知:余叔岩先生原来并不会《法场换子》,他打算托人向陈彦衡先生学这出戏,但由于那位十二爷教戏的"价码"过高,所以此事未果,后来便由余氏的门客李适可(止庵)先生为其编了一出《换子》,余氏对这出戏也较为满意,后来就教给了孟小冬;在座旁听的还有余叔岩"把兄弟"窦公颖的弟弟--窦云台(现在杭州)。

余派的《换子》共有四段--一段慢板;两段原板和一段散板。而老谭派则相对简单些:一段慢板、一段原板和一段散板,唱这道蔓儿的除了有"旧谭派之领袖"言菊朋(有唱片传世,但只是一段慢板),还有早年的杨宝森先生。

话题再回到余派的《换子》上来,张伯驹先生把他会的这出戏教给了张文涓女士,而王思及老师又随其师学了该戏--我估计这就是王佩瑜这出戏的师承渊源!与文涓女士相同唱这一余派版本《换子》的还有刘俊知和陈大鳠先生,二者基本相同:如第一句他(她)们都落在板上而不在中眼上;此外,像"哭出了席棚以外";"抛撇下十月怀胎""魂飞天界"等都是余派的词,与之相近的叶蓬(或张克)先生的《换子》则不是"纯"余派,尽管段落、词句很是相似,如"哭出了法场以外""抛弃下十月怀胎""魂飞天外"等但并不能够算是余派,因为唱这道蔓的大都是杨派弟子(与余先生相同,杨先生也没有唱过他徒子徒孙们唱的这个《换子》),不知道上面说的王瑞芝先生的唱法是哪一种? 据我知道,是"到九泉见先人把我话代,你把我舍子的情(没有由)细说开怀"不知道您说的两句是谁的词?张伯驹先生既已作古,张文涓有可能改变唱法(没有刘俊知先生唱得规矩,更为突出了她的"花"与"高")。

但我却怀疑韩先生的唱不是谭派的说法,(尽管我没有听过他的这出戏)因为像《鱼肠剑》一戏,韩慎先(与少若先生和录)与言菊朋(有唱片,两面)在词和调上完全一致,像这样一个有条件跟陈彦衡学戏的谭迷怎么会不学"十二爷"那道蔓儿的呢?--我只是怀疑!

相反我倒觉得王瑞芝的唱法可能是余派的,因为余教过孟这出戏,而王又是余跟孟的两代琴师,可惜我没有听过周富隽和溥铨二位先生的唱(不知道他们一共是几段?3还是4段?),无法作猜测性的评论。

其实与言菊朋、杨宝森、叶蓬、张克相比,张文涓、陈大鹱等人(包括王佩瑜)就算是"余派"的啦,张文涓已经说啦她的师承(张伯驹),而另据吴小如先生讲陈的《换子》是得自于刘曾复先生处的(见他《戏曲文录》的最后一篇文章),由此可见陈也是师承有自且很"正宗"的,至于二位"名家"为何师承正宗却各有"千秋",其问题恐怕不会出现在他(她)们老师的身上吧(但要声明王佩瑜不在她的这些"太老师辈"的先生们之列)?!

本贴由鹍鹏于2001年6月20日21:07:14在乐趣园〖金声玉音话须生〗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