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文化保护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作为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的地方戏剧却日渐式微,这是令人悲伤的事实。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地方戏剧已变得模糊而遥远,它更像是童年生活中的一幅画,被永久地珍藏在那个早已遗忘的角落。

不可否认,庸俗的大众文化已经肆无忌惮地占据了城乡生活的每块地盘,即使是农村,传统的精英文化也日渐分崩离析。戏曲也未能幸免,成了破坏最为严重、急需得到保护的"遗产"。

在5日开幕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参加角逐本次艺术节最高奖项——文华奖的54台剧目中,地方戏剧有14台,其中不乏柳子剧、山西北路梆子、桂剧等地方戏剧。

在文化形式多元化的时代,地方戏剧能否突出重围,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

地方戏剧振兴面临尴尬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以方言为重要特征的地方戏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如果有心去统计的话,小剧种的消亡速度绝对是惊人的。”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李道国告诉记者,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县级剧团解体过半,而这些剧团又往往是地方稀有剧种生存的根基。没有了剧团,演员也就分崩离析,剧种也就不复存在了。即使剧团还在,也大都岌岌可危。一批又一批的老艺人相继辞世,技艺日渐失传;经费也日益紧张,艺人没有了以往优越的地位与条件,无人热心于剧种的生存与发展。

为了参评今年的文华奖,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创作推出了楚剧《大别山人》,但记者看到,没有正规的排练场地,演员们只好在简易工房里排练,条件十分简陋,演员们有的把装服装、道具的箱子叠加,就在上面压腿、练基本功。

李道国说,谈到地方戏剧保护,除了感性上、理性上、环境上的支撑以外,真正的保护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量化方式。我们到基层演出,看到基础文化设施面临尴尬局面,很多县、区连基本的演出场地都没有。有的地方即使有剧场也是解放初期的,不少剧场是危房。"

许多小剧团还面临着生存危机,四川新都川剧团就是其中一个。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告诉记者,这个剧团虽小,却有着6年与日本对外交流文化演出的良好基础。但由于当地推进文艺"瘦身"改革,这个剧团赖以生存的演出剧场说拆就拆了。尽管剧团多方呼吁,却未能如愿。

受市场发育程度低和市场主体适应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演出团体与观众之间的天然联系逐渐削弱,加上外来文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消解,戏曲由曾经的大红大紫归于平淡,导致了小剧种、稀有剧种的减少。

缺少观众和市场的地方小剧种陷入了生存困境,剧团经济状况拮据,人才老化断层,表演技巧流失。一些濒临消亡的戏曲剧种,资料散落民间,因无经费抢救,艺术遗产存在失传的危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